新中國成立後,美國拒絕承認新中國,阻撓新中國取得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並發動侵朝戰爭,積極扶植蔣介石台灣政府。中美兩國長時間處於彼此敵對和相互隔絕的狀態。

1969年1月,理查德·尼克鬆宣誓就任美國第三十七任總統。他主張美國與“共產黨中國”建立關係,主張大力鼓勵政府探索與中國改善關係的途徑。

1970年3月,美國宣布放鬆到中國旅行的官方限製。4月,又宣布放寬對中國的貿易管製。

1971年初,“羅馬尼亞渠道”傳來周恩來的口信:“美國總統的信息不是新的。我們之間隻有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這就是美國對台灣的占領。中華人民共和國真誠地試圖談判這個問題已經十五年了。如果美國有解決這個問題的願望和解決問題的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準備在北京接待一位美國的特使。”這一口信語氣溫和,態度誠懇,使尼克鬆、基辛格深受鼓舞。

7月初,基辛格一行飛往中國,在首都北京,基辛格與周恩來進行了17個小時會談,商定了尼克鬆訪華的時間。

7月15日,中美兩國根據秘密達成的協議,同時發表公報,宣布了尼克鬆即將應邀訪華的消息。美國政界和輿論界絕大多數的態度是積極的,同時也遭到保守派的一些指責。

基辛格第二次來北京期間,聯合國大會已經通過決議,開除台灣當局,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會員國。

1972年2月21日,尼克鬆到中國訪問,在北京與毛澤東會晤。經過中美雙方的討論、磋商,27日在上海簽署了聯合公報。美國承認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公報還規定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亞洲太平洋地區謀求霸權,每一方都反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

尼克鬆訪華後,經中美兩國人民的共同努力,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交。

同年5月,尼克鬆又赴莫斯科同蘇聯領導人會談,達成了關於限定美蘇雙方各自擁有兩個反彈道導彈發射場的協議。

這些政績為尼克鬆贏得了世界聲譽,也為他的競選連任工作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