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美國電視遊戲節目創新案例解讀(1)(1 / 3)

主講人:苗棣,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係兼職教授,《當代電影》編委會副主任,中國知名電視策劃人。主要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理論、電視文化學。主要著作:《電視文化學》、《電視藝術哲學》、《中美電視藝術比較》、《美國經典電視欄目》、《魏忠賢專權術研究》、《脫口秀——廣播電視談話節目的威力與影響》(譯著)、《理解電視》(譯著)等。

整理者:齊福長、何洪濤、黃芷葳、李煒填、付穎姝

今天我給大家講一下國外幾個遊戲節目的創新實例,供大家參考。

在世界範圍內,特別是在美國,電視遊戲節目有一個起伏的過程。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的電視遊戲節目曾經非常興盛,但是由於當時的“大洋醜聞”等原因,到了60年代,在主流電視頻道的黃金時段,遊戲節目幾乎就銷聲匿跡了。而在歐洲呢,遊戲節目雖然存在,但並不是作為一種主流節目形式存在的。可是,在上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裏,大家說起遊戲節目,一方麵認為電視遊戲節目也是電視節目一個很主要的類型——中國傳媒大學圖書館裏有兩大冊書,名字就叫Game Show,美國人出的,說明出現過相當多的這樣的形式。但是這樣的形式很少有適合在主流電視台的黃金時段出現的,大部分是辛迪加節目。

按照美國人的觀點,主流電視頻道(早期是三大電視網,後來擴展到六大電視網)在黃金時段主要播出的內容,在60年代以前就是電視劇,70年代以後開始有所謂的新聞雜誌節目,但是遊戲節目始終沒有登上大雅之堂。到90年代末期,情況出現了一個轉機,電視遊戲節目忽然又複興了。這種複興一方麵表現在電視遊戲節目的種類非常多,另外一方麵表現為這些節目成功地占據了主流電視頻道的黃金時段,而且產生出很多新的樣式、新的類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真人秀”這種類型。應該說,不管是經典的遊戲節目——也就是依然在演播室裏製作、在一個比較短的時間裏完成的遊戲節目,還是新興的真人秀,都體現了世界範圍內電視娛樂節目的一種創新動向,很值得我們借鑒。

下麵我們就通過八個當代電視遊戲節目的實例,來看看當代的電視節目創新理念和手段。

《誰想成為百萬富翁》:三條救命線

首先我想講講《誰想成為百萬富翁》(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這個節目應該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一個節目,因為它首先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由英國人創建的這麼一個模板。在1999年,當時的ABC(美國廣播公司)可以說是在被NBC和CBS前後夾擊——大家知道,那個時候NBC的電視劇非常火,而CBS一方麵有非常厲害的電視劇,另一方麵它的新聞雜誌《六十分鍾》(60 Minutes)、《四十八小時》(48 Hours)等在黃金時段都有相當高的收視率。那麼在這種夾擊下,ABC可以說是“狗急跳牆”。為什麼說是“狗急跳牆”呢?因為按照當時美國電視從業者的觀念,恐怕怎麼也不能想到你會用一個相當老氣的舊樣式——遊戲節目——來和兩大對手對抗。總而言之,ABC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想到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購買了英國的《誰想成為百萬富翁》的版權。

美國人一般習慣一周做一期節目,包括遊戲節目、真人秀節目,多數情況下也是用這樣一個形式來播的。大家都知道《二十四小時》這樣一個連續性這麼強的節目在美國也是安安穩穩地一周播一集,有的時候中間有特殊情況,時間段被占領,就幹脆不播,隔一周再播。24集整整播了9個月,如果我們同學們在那兒看節目,估計都急死了,恨不得Down下來以後連著看才過癮——可是美國人就這樣。

可是誰都沒有想到,ABC的《誰想成為百萬富翁》一出來,它就安排每周播放四集,這是很不同尋常的一個做法。但出乎意料的是,這樣一個樣式相當老的節目居然在ABC大獲全勝。在1999年末至2000年初這段時間,我們看一看AC尼爾森的收視率排行榜就會發現,幾乎每一周榜上的前四名都是《誰想成為百萬富翁》。無非就是第一名《誰想成為百萬富翁》周五版,第二名《誰想成為百萬富翁》周四版……無非是這樣的排列略有不同。可以說,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裏,《誰想成為百萬富翁》占領了美國黃金時段電視節目排行榜的前四位,並始終保持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