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燈節,是泰國民間最富有意義,且多含神話的節日,在每年泰曆12月15日夜晚間舉行。在這雨季過後的這一時期,泰國正是河水高漲、月兒清輝的美好季節。
水燈節的起源,據泰國史書記載傳說紛紜,莫衷一是,而又含有很多民間流傳的神話故事。比較有根據的水燈節傳說,始於800多年前的泰國第一個王朝——素可泰王朝。那時,每年泰曆12月15日月圓時節,居民都聚集於首都慶祝“燈節”,而皇上必循例龍舟遊河,王後及妃嬪亦隨聖駕遊幸,其時臣民嬉水於河中,隨後在國王的主持下,全城大放煙花,徹夜歡騰。
相傳皇朝中有位名為娜諾帕瑪絲的貴妃,心靈手巧,極富藝術天才,她別出心裁地用香蕉葉折疊成了一盞蓮花形的燈船,上麵以水果雕成的花鳥圖案裝飾,並插上鮮花,點著香燭,放在水裏,使其隨風飄蕩,以表示對佛祖和河神的感謝之情。
國王見後大喜,下令以此水燈作為範例,每年12月15日為水燈節。從此,每逢水燈節,各式水燈的製作便蔚然成風,水燈的形狀式樣愈來愈多,製作技術也更加精巧嫻熟。
放水燈的含義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擴展,譬如農民放水燈是感謝河神給予他們充沛的水源,灌溉莊稼,並祈求來年風調雨順;青年男女寄語水燈是希望自己能找到如意伴侶;佛教徒則祈求災禍隨水漂去,幸福隨波而來。
水燈節,秦國各地都有循例舉行,但並不都那麼隆重熱鬧。在傳統上要數素可泰府和清邁府的水燈節最為熱鬧,節目多姿多彩,而且富有地方性的詩情畫意。
如今,泰國慶祝水燈節最熱鬧隆重的地方,就是水燈發源地素可泰王朝的古都——素可泰城,古城中有座古寺,坐落於湖中間的小島上,市民和遊客在節日中,聚集於此,漂放水燈。
入晚為水燈節的良辰美景,民眾紛紛至各河港施放水燈,大小江河燈光點點。青年男女情意綿綿,女的祈禱著能贏得如意郎君,男的則期望獲得秀慧伴侶。而一般民眾,則向皇天後土及水神答謝一年來賜予食用水源,並對丟進江河汙穢物而表示悔過;祈禱能赦免罪愆,過上康寧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