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父母家教新觀念(一)(1 / 3)

一、給家長的30條建議

幫助妻子。現代父親應該自覺地盡可能地幫助自己的妻子做家務,隻有這樣才能使夫妻雙方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關注孩子的教育。

將一切可能的時間都獻給孩子。這並不意味著突然改變你的生活規律,而是要你更靈活地掌握時間,形成以孩子為主的生活日程表。

做有預見性的父親。“如果當時這樣做就好了!”“要是我想得更全麵些該多好呀!“我們或許都聽到過父母發出類似的感歎。

不要以自己的模式塑造孩子。最重要的是支持並鼓勵孩子走他自己選擇的道路,不應該強迫他接受你的意願持之以恒,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不向孩子隱瞞生活中的陰暗麵。對孩子不應隱瞞生活中的陰暗麵,要根據其年齡和成熟程度慢慢給他解釋。

與妻子共同研究如何培養子女。教育和培養孩子是夫妻雙方的義務,任何一方的包辦都是不合適的。隻有夫妻雙方努力保持一致,才能收到有益於孩子的最佳教育效果。

重返童年。如果你準備當一個稱職的現代父親,那麼你會經常帶著孩子去電影院欣賞動畫片,或者陪他一起玩拚圖、搭積木。也許這些活動對成年人來講毫無意義,但對孩子的成長是必不可少的。

父愛無價。你要經常對孩子說:“我愛你,兒子(女兒)!”盡管讓男子漢口頭表達這句話有些難為情,但還應努力去說。此外還有許多方式可以傳遞父愛,比如說臨睡前給孩子一個親切的吻,或者婉轉地告訴他:“謝謝你,我的孩子,是你給了我做父親的無窮樂趣。”

要避免說謊話、假話、髒話、牢騷話。大人不負責的話語會給孩子的心靈帶來汙染。

要避免吵架。尤其不可在孩子麵前唇槍舌劍、大吵大鬧,以免使孩子產生恐懼和不安,或上行下效。

要避免在孩子麵前談論單位人事方麵的分歧,以免因自己的好惡影響孩子對人對事的看法。

要避免在孩子麵前流露出對權、錢的不正當想法,以免使孩子產生特權思想、金錢至上的意識。

要公私分明。不占公家便宜,以免孩子受到不良影響。

要孝順長輩。不能嫌棄或遺棄老人,更不能把自己的父母當勞動力使喚。家長現在對老人的態度,就是孩子將來對自己的態度。

不要動不動就讓孩子寫檢查。這種形式主義,一是浪費紙,二是浪費時間,三是讓孩子習慣說空話套話。在這樣的環境中,尊重與被尊重,教育與被教育會在400至800字之間漸漸易位、淡化、走形。

父母應與孩子一起學習使用計算機和互聯網,如能先行一步更好。從孩子學習使用計算機開始,應著重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因為習慣決定性格,而性格決定命運。

讓孩子多多體驗成功。在生活中成功的人,受的消極影響較小;而在生活中失敗的人,容易沉溺於虛擬時空。因此,讓孩子在生活中獲得成功,是抵禦不良媒體的關鍵。

孩子上網之初必先立下規矩。總的原則可按《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執行,還可以具體一些,如每天使用計算機一般不超過一小時,不泄露個人與家庭秘密,學會選擇瀏覽健康網站等等。

豐富孩子的生活。網絡之所以容易使孩子過度癡迷,往往與他們的課外生活貧乏有關。因此,培養孩子養成廣泛的興趣,尤其是熱愛戶外運動,是至關重要的。

引導孩子學會交往。

兒童長大的過程是社會化的過程,而社會化離不開同齡群體的密切交往,離不開深刻的體驗。所以,讓孩子從小就生活在夥伴的友誼之中,是避免虛擬時空誘惑最重要的保障。

全麵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實際水平,做到量力而行。

要使教育獲得成功,就要全麵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實際水平,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規律,以此考慮教什麼、怎麼教。

如果家長不考慮孩子的實際水平,教授過難或過易都不能促進孩子的身心發展。

要循序漸進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不要急於求成。

每一門科學文化知識都有它自己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邏輯順序,而且有一定的連貫性。有的家長不善於循序漸進地向孩子傳授知識或不了解知識的邏輯規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隻從主觀願望出發,急於求成,讓孩子長時間學習、識字、看書。對此,家長一味埋怨孩子不理解家長的苦心,甚至打罵孩子,這樣做的結果將像拔苗助長一樣,不但不奏效,往往還事與願違。

要求一致、教育統一的原則。這一原則是指在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員要互相配合、協調一致,使孩子的品德和行為按照統一的要求發展。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家庭以孩子為中心,獨生子女成了“小太陽”,整個家庭都圍著孩子轉,當孩子有了缺點、錯誤時,有的主張批評教育,有的卻要包庇護短,這樣不僅影響了家庭和睦,而且不利於教育孩子,以致使孩子養成任性、是非不清、聽不進正確批評、常常無理取鬧8等不良品德和行為。

寓教於實踐活動的原則。家庭是孩子的最早的課堂,參與家庭生活是孩子最早的實踐活動。正如有人比喻說:家庭是第一個染缸,學校是第二個染缸,社會是第三個染缸,第一個染缸是人生的第一道著色,其餘的都是在底色的基礎上著色的。所以家庭這一道著色對一個人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因此,家長要特別注意把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家庭生活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讓孩子在一個和睦、文明的家庭環境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長。

愛而不溺。父母對自己孩子的關心愛護,應以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為前提,離開這個前提就容易與望子成才的願望背道而馳。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理智的、有分寸的,絕不能溺愛,否則,就會成為孩子身心畸形發展的禍根。家長要有理智、有分寸地關心愛護孩子,要正確對待孩子的要求。

嚴而不厲。關心愛護和嚴格要求對於培養孩子的良好品德和習慣是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麵。家長對“嚴”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認為“嚴”就是“厲害”,對孩子要給予好心而不能給予好臉,孩子隻有害怕父母才能教育好。有的認為“嚴”就是不聽話就要打罵,讚成“不打不成才”的說法。這些認識都是不對的,對當今的孩子采取這種辦法是難以奏效的。我們所說的嚴格要求是根據孩子的發展水平和年齡特點,以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為前提的。如果“嚴”得出了格,就會走向反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