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讓孩子主動學習(二)(2 / 3)

克服三種不正確的認識在對待孩子的交際問題上,家長要努力克服這樣三種不正確的認識:一是認為交際能力是天生的,無所謂培養不培養。二是認為能說會道不算本事。三是認為交際要影響孩子的學習。

在孩子交友的問題上,隻要不是和在社會上“混”的孩子來往,家長可以采取在一定尺度內的寬容。每個孩子都有可愛之處。不同的年齡層次,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孩子不一定隻能和老師、家長溝通,也要和同學、朋友溝通。因此,家長對待孩子的交友問題不應“堵”而要“導”,引導他們怎樣看到別人的閃光點,對照自己的不足從而使自己進步。

(五)正確處理與老師的關係

師生間好關係勝過許多教育。但是實際上,隻有三分之一的教師能夠經常鼓勵學生。就師生關係而言,彼此的關係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是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關係,而絕非是一方“管教”另一方的關係。當然,教師有教書育人的責任,但教育的秘訣是真愛,這真愛就是理解、尊重、關心、幫助、負責。沒有真愛就沒有教育。

一般來說,孩子懼怕老師往往是因為不能忍受老師對自己冷淡的態度,或不能接受老師對自己的批評而與老師產生的一種抵觸情緒。特別是在我國目前的各種教育環境裏,許多老師都不能夠常常以正確的態度、眼光和語言來對待學生,因此造成孩子對老師的懼怕,產生抵觸情緒。這種負麵的情緒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應該引起老師和家長的重視。

那麼作為家長如何來幫助孩子克服這種懼怕心理,緩解孩子對老師抵觸情緒,正確處理與老師的關係呢?

允許孩子發表對學校和老師的看法

當家長發現孩子對老師有抵觸情緒時,首先要給孩子一個表達的空間。家長一方麵要認真聽取孩子對事情全部經過的陳述,以及孩子對老師批評和處理意見的看法。另一方麵要冷靜分析孩子產生抵觸心理的主要原因,並采取適益的方法予以疏導。如果是屬於孩子認識偏激或行為錯誤時,家長要積極引導,幫助孩子糾正認識上存在的問題和行為上的錯誤,心服口服地承認自己的錯誤和客觀的看待他人的錯誤。同時要不斷提高孩子對缺點或問題的認識能力,主動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如果是屬於老師處理問題存在片麵性或有失誤時,家長要積極主動地與老師交換意見,幫助老師彌補教育過程的疏忽和過失,以化解孩子的抵觸心理,從而達到真正教育孩子的目的。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孩子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和處理問題,創造情景讓孩子親身體會老師的難處,並在這個過程中改善師生間的關係,減輕或避免孩子對老師產生抵觸情緒。

積極配合老師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家長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老師也要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行為,這對家長和老師共同教育孩子、避免孩子對老師產生抵觸情緒是極其重要的。

對家長們而言,如果讓孩子對學習感興趣,並保持較高的學習效率,就必須盡可能避免孩子由於對老師的抵觸情緒而產生的不愉快學習體驗。而隻有家長與老師經常保持密切的聯係,才能步調一致、有的放矢地對待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合理的需要,並施以有效的教育,使孩子在老師的教育中體會受教育的愉快。

(六)中考前後

在當前人學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中考不單單成了孩子們自己的事情,而且牽都掛著每位家長的心。家長對孩子的考試結果同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每當中考來臨的時候,不僅身臨其境的考生需要減壓,家長更需要率先穩定情緒,扮演好擔任考生後盾的角色,千萬別讓不必要的壓力擊潰孩子的信心。要與孩子齊心協力,幫助孩於輕鬆度過大考。

幫助孩子確立自信

很多孩子臨考前常常擔心考不過別人或通不過考試,辜負了父母的辛勤培育,自己的汗水也付之東流,甚至想到今後如何就業問題。長此下去,必將分散精力,甚至造成失眠,嚴重者導致精神錯亂。因此,家長應該教會孩子學會從各種壓力中自我解脫。隻有這樣,才能建立信心,平和情緒,這樣精力才會更加集中,從而充分發揮自己的水平,取得好的成績。

讓孩子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精神狀態影響極大。中考前夕,家長要注意“減壓”而不是“加壓”,告訴孩子認真複習就行了,不要累壞身體。可適當抽些時間讓孩子看看電視或聽一段輕音樂,聽(唱)一首自己喜歡的歌,和孩子聊聊天,說說笑,或陪他們散散步等,幫助考生調節身心,保持心情舒暢,提高考試效率。

臨考前,家長要提醒孩子不許有作弊的想法和做法,要把監考老師當作自己的任課老師,以消除緊張和懼怕的心理,在考試期間要善始善終地幫助孩子保持穩定情緒,不因一時失利而氣餒,也不因初戰告捷而“輕敵”;考試後家長不要急於過問考試情況,也不要讓孩子談論,以便讓孩子穩定情緒,靜下心來投入下場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