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因材施教——十種教育方法(3 / 3)

對一般超常學生考察發現,學校的課程滿足不了他們旺盛的求知欲,他們往往要讀大量課外書籍,表現出好問、好看、好學的突出特點。

有較敏銳的觀察力和集中的注意力

善於觀察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是緊密聯係著的。如果觀察事物時注意力分散,就難以看透事物的真相。從大腦皮層的活動來說,注意力集中就是在大腦皮質上形成優勢興奮中心,因而這時感知的事物印象特別清晰,易於理解,並且學得快,記得牢。所以有人說:“注意力和觀察力是學習的窗戶,注意力集中,善於全麵而深入地觀察,在學習和工作上,就等於打開了智慧的天窗。”

一般學生,他們的注意力雖可集中,但持續時間不長,對一事一物的觀察不穩定。智力超常學生卻能較長時間地集中注意於某一事物,有時玩積木,可長達幾小時也不休息。

有較強的記憶力

智力超常學生,不僅機械記憶力出眾,有意記憶和無意記憶也超出一般。

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頑強的意誌

強烈的探索精神是超常學生另一突出的特點。他們什麼事都想了解,都愛問個究竟,都要找找其中的奧秘並且喜歡動手實踐。

具有獨特的思維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

智力超常學生往往有超乎尋常的獨特思維能力和豐富的想像力。他們敢想別人所未曾想過的問題,對事物能進行抽象推理,領悟事物之間複雜的關係並富有創造精神。

對於這些超常的學生要實行提高標準法,即提高培養目標的教育方法。通常做法是,根據孩子的興趣與愛好,提供一些課外讀物,讓孩子對某一學科或某一領域有一個係統的了解,為將來深人的研究打下基礎。

建議家長:

與孩子深談,鼓勵孩子成為某一領域的優秀人才。為孩子提供一些曆代名人傳記,以便了解偉人、名人是如何通過艱辛的求索達到成功的。

告誡孩子不可驕傲,一切從小事做起,不可誌大才疏,眼高手低。

八、轉變目標法

小建今年14歲,從小學到現在一直厭學,考試成績從來沒有過50分,最低時隻有幾分。他也不願意看課外讀物,家長怎樣和他講道理,他都聽不進去,對自己也沒有信心。

小建出生的時候難產,大腦嚴重缺氧,醫生說這孩子即使活下來智力正常的可能性也隻有3。但孩子不僅奇跡般地活下來了,而且聰明、漂亮,他從小喜歡畫畫,畫得不錯;7歲時學騎自行車、遊泳等都是無師自通。

這孩子在常規學校讀書,在總體智力上肯定會處於劣勢。對此,過多地埋怨老師也是不公正的。作為普通學校的老師,他們的精力放在常態兒童群體上,要求他們對特殊兒童給予特殊的教育是比較困難的。

對這樣的孩子,家長首先要調整對他的斯望值,這不是說不指望孩子有所成功,恰恰相反,是為了幫助孩子有所成功。其次是發展孩子的特長。從心理學角度看,人的能力發展存在類型差異。有視覺型的人,有聽覺型的人,有運動型的人。有些人一般能力不高或者較低,但某些方麵的特殊能力卻有較好的發展潛力。比如讀書成績不是很好,卻能在美術、體育方麵有較好的發展。在心理學研究中,還發現一些很特殊的情況,有些智力很落後的人,卻可以很快地記住過往汽車的牌號,或者進行一些特殊的計算,他們在這一點上的能力,遠遠超過常人。在常規學校裏,僅僅比各門考試成績,不會大家都是優等生,但是人都各有所長。像小建這樣的孩子,雖然一般能力較差,可是在繪畫、遊泳和賽車等技能上有很好的發展潛力,這就應該著力培養。因此,對小建這樣的孩子,就應實施轉變目標法,轉變孩子的培養目標。

九、義務教育法

義務教育法就是讓孩子在家庭中承擔一定義務的教育方法。這種方法是借鑒外國、特別是美國的教育經驗提出來的。美國父母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采取種種有效的方法,讓他們認識到勞動的價值,比如讓孩子自己動手裝配自行車,修理小家電,做簡易木工,粉刷房間,到外邊參加義務勞動等等。

即使是富有的父母,也十分注重對孩子自食其力能力的培養和價值觀的教育。美國南部一些州立中學為培養學生獨立適應社會的能力,還特別規定:學生必須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周才允許畢業。美國中學生的口號是:“要花錢,自己掙!”不管家'裏是否富有,孩子在12歲以後就得給家裏的庭院剪草或做其他的家務,以換取零花錢。一些家庭還要求孩子外出當勤雜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秋天幫人掃落葉,冬天幫人家鏟積雪等。絕大多數美國父母都這樣認為:不要怕孩子受苦,隻要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謀生能力,讓他們吃再多的苦也是值得的,如果溺愛孩子,這將會是自己一生中做的最糟糕的事。

十、暗示教言法

什麼是暗示?心理學認為,暗示是通過語言、手勢、表情、暗號等對某人施加影響的過程。暗示的結果,可以改變接受暗示的人的心境、情緒、意誌、興趣等。

一個人做一件事,不但受本人的性格、智力、能力的影響,還受環境和他人的影響,尤其是孩子,因為孩子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暗示有積極的和消極的兩種。比如,孩子拿回成績單,家長接過後認真看完,然後給以肯定性的評價,這就是積極暗示。倘若孩子拿回成績單,家長用眼一掃,然後輕率地扔給孩子,讓孩子感覺對他的學習一點也不重視,這就是一種消極的暗示。

暗示往往是在家長自己也不知道的情況下,不知不覺地悄悄溜進孩子的意識裏的。家長的表情、語言、動作,都會不知不覺地給孩子以暗示。因此,應該說在某些情況下,在家庭教育中,暗示要比說服教育更有效。所以,家長要時時處處注意自己的言行,給孩子積極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