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幽默教言法
對待孩子的錯誤,嚴肅認真地處理是一種方法,但有時采用幽默的方法同樣可以達到預期的目的。前蘇聯著名詩人米哈依爾斯維特洛夫就是一位善以幽默的方法教育孩子的高手。
有一天,詩人剛回家,就見一家人慌作一團,詩人母親正在打電話給醫院請求急救。
原來詩人的小兒子舒拉別出心裁地喝了半瓶墨水。詩人明白,孩子喝下的那種墨水不至於使人中毒,用不著驚慌,而這也正是教育舒拉的好時機。於是,他輕鬆地問:“你真的喝了墨水?”舒拉得意地坐在那裏,伸出帶墨水的舌頭,做了個怪相。詩人一點兒不惱,從屋裏拿出一疊吸墨水的紙來,對小兒子說:“現在沒辦法了,你隻有把這些紙使勁嚼碎吞下去了!”一場虛驚就這樣被詩人一句幽默的話衝淡了,在家人的嬉笑聲中結束。
舒拉原想以此成為家人的中心,但未能如願。此後,舒拉再沒犯過類似出風頭的錯誤。
孩子,特別是男孩子,有時會故意打破常規做出異常行為來證明自己的勇敢,以引起別人的注意。此刻,如果我們采取簡單的“硬碰硬”的方式,孩子很可能由此會變得更加強橫。遇到這種情況,做父母的最好借助幽默,用諷喻、輕鬆的口吻指出他的行為不通情理的地方,使他明白自己的錯誤所在,從而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五、孩子互換法
在獨生子女的家庭裏,家長如果不重視對孩子進行角色義務的教育和訓練,就容易形成家庭“獨”的狀況,使孩子產生獨食、獨看、獨占的壞毛病,以致喪失作為子女應有的責任感和義務感。曆史上的“孔融讓梨”,實際上就是提倡從小培養孩子分享的觀念。這是一種優良的文化傳統,在今天的競爭社會裏仍然應該提倡和發揚。
如何打破家庭中“獨”的氛圍,讓孩子學會“分享”,在“分享”中意識到角色的義務和責任呢?有的家庭創造了一種新的教育方法,我們姑且稱之為“孩子互換法”。
在假期或雙休日裏,我們不妨讓孩子離開自己熟悉的家庭環境,離開父母,到自己朋友、親戚的家庭裏生活一段時間,當然選擇讓孩子去居住的家庭應該具有良好的家風。在新的環境裏,孩子可以得到新的熏陶和影響,改變諸如好吃懶做、為所欲為等不良習慣。因為在新的家庭裏,孩子將會受到環境的約束,從而改變自己的角色。一般來說,孩子在新的環境裏都會比在自己家中變得勤快,能承擔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歐美不少家庭利用假日安排孩子互換,即甲家孩子到乙家居住,乙家孩子到甲家居住,或甲乙兩家孩子先到甲家居住,後再一起到乙家居住。雙方孩子分別到不同的家庭環境去生活,並接受新的家庭教育和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的“滲透”,可以避免孩子獨自在家而對假期生活產生單調、孤獨的感覺。
有農村親友的家長,利用假期,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農村,讓他去吃一點“苦”,讓孩子在廣闊的天地裏尋找父母成長的足跡,體驗一下農村的生活。這對長期生活在優越的物質環境裏的城市獨生子女來說,無疑是一次生活的磨煉和意誌的考驗。
也有不少家庭,利用寒暑假邀請遠在祖國大西北“希望工程”的孩子來自己家做客,讓城裏的孩子學習如何當好小主人。在招待客人的同時,他們可以學到農村孩子純樸、勤勞的優秀品質。
六、家庭角色互換法
教孩子學會當子女,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的嘮嘮叨叨,重要的在於實踐,讓孩子去體驗。體驗需要環境,如同幼苗的成長需要土壤、陽光和水分一樣。家長如果剝奪孩子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對孩子過度的保護,過分的溺愛,就會使孩子失去一個發展的機會。
如何讓孩子體驗父母的辛勞,體驗子女應盡的責任?我們不妨使用“家庭角色互換”法。選擇雙休日的一天,孩子和父母來個角色互換,讓孩子當一天家長。這樣,孩子可以從中體
會到當父母的辛勞,從而學會體貼父母。
有的家長自己再苦也不願苦孩子,甚至父母已經下崗,還瞞著孩子,寧可自己勒緊褲帶,節衣縮食,也要無限製地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這樣,孩子怎能體驗父母的辛勞,怎能分擔家庭的責任呢?因此,體驗離不開對孩子進行“家情”教為孩子也是家中的一個成員,是共同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一分子。孩子承擔責任,有成功也會有失敗。有的孩子對成功的喜容易接受,對失敗的痛苦卻難以承受。在生活中,父母應教育孩子麵對現實,讓孩子在體驗成功喜悅的同時,也體驗失敗的痛苦。
有責任就會有風險,隻有敢於承擔風險的人才能更好地承擔責任。許多“好心”的父母總擔心孩子獨立承擔責任會傷害他們,殊不知不讓孩子承擔責任更是對他們的傷害,以致孩子將來無所作為。承擔責任並不是強孩子所難,隻要他們力所能及,應讓他們承擔起應承擔的責任,並且在必要的時候要給予適當的幫助。家長在孩子成功的時候要給予必要的表揚,在孩子失敗的時候要給予必要的鼓勵。
七、提高標準法
提高標準法是對超常學生使用的方法。超常學生是指智能發展明顯超出同齡人發展水平的學生。國內外心理學界近幾年對超常學生的智力發展進行的研究結果認為,智力超常學生一般有如下特征:
有較旺盛的求知欲和廣泛而強烈的認知興趣
求知欲和認知興趣是一個人從事學習或活動的原動力,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回憶自己成長經曆時說:“我記得,在學生時期,對我後來發生影響的,就是我有強烈而多樣的興趣。”可以這樣說,求知欲和興趣是成就的前提。音樂家罕得爾的父親想把自己的兒子培養成法學家,但是罕得爾從5歲時開始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父親采取種種措施加以阻撓,甚至因小學有音樂課而不讓他去上學,可是罕得爾還是瞞著父親弄到一架古鋼琴,趁家裏人熟睡之際,偷偷爬上閣樓苦練起來。後來,他終於成為有名的音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