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處理換位法
心理換位就是人與人之間在心理上互換位置,在人際交往中對所遇到的問題,能設身處地地從對方所處的位置、角色和情境中去思考、理解和處理,深刻體察他人潛在的行為動因,不以自己的心態來簡單地看待問題和對待他人的一種心理活動過程。
實際上,心理換位就是要克服“自我中心”。中學生時期表現出強烈的自我中心傾向,以為處在不同視角的別人所看到的東西與自己看到的一樣,自己的行為總是對的。應該說,與兒童時期毫無自我意識甚至不知道自己身體的存在相比,他們形成“自我中心”意識是一個進步。因為他們到底能把自己作為主體從客體中區別出來了。但是“自我中心”傾向並不簡單地隨個體的成長自行消失,即使在成年人身上,也還程度不同地存在著。而成人後的“自我中心”傾向對個體心理的健康發展,就不再是促進了。換言之,在成年人身上的“自我中心”傾向使人不能清醒地認識客觀事物,妨礙著人們的理智,妨礙著人們的感情交流,妨礙著人們相互真正意義的理解。而要克服“自我中心”,就需要學會心理換位。
您要把握心理換位策略,關鍵是了解孩子,增進與孩子的接觸,以朋友的平等身份與孩子談理想,談學習,談生活,談家常,談他們關心的問題。在此過程中,您不要總是以父母自居,而應該把自己當成一個孩子的同齡人,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認識和處理問題。
具體說來可以通過下列方法進行心理換位:
角色扮演法。心理換位的障礙就是角色固定。角色扮演法就是您在心理上扮演孩子的角色,站在孩子的立場去認識問題,體驗原來體驗不到的孩子的某種切身感受。比如,設身處地地想像:“我這次考試倒退了十幾名,心裏非常懊喪。”
“我的人團申請沒有回音。”這樣,可以使您比較容易地擺脫“自我中心”意識,擺脫固定的角色意識,而能以孩子的心去感受生活,許多問題的處理就會好得多。
雙向對話法。這與上一種方法相似,隻是您在心理上扮演孩子和家長兩個角色,進行雙向對話。現實中我們麵對一個問題,很自然地進行內心獨白:“他是怎麼啦?這不是明知故犯嗎?”雙向對話法就是在這一連串的內心獨白中插入孩子的對答。一旦進人雙向對話的思路,我們就會發現對問題有了另一角度的新認識,處理起來也就比較順手。
遷移感受法。您還可以把自身生活經曆中的某些感受,遷移到家庭教育的類似情境中來。比如,想想自己在一次大會上遲到幾分鍾的難堪,想想自己所擔任的工作沒有做好的心情……這都有利於體驗孩子在類似情境中的心態。
回憶往事法。您應常常靠回憶來喚回自己的學生時代,如此親子就會有更多的相通。實事求是地說,家庭教育的許多麻煩都源於成人的“以己度人”,忘了孩子到底是孩子。隻有經常想想自己的學生時代,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感受世界,才能有真正的理解,才能卓有成效地進行家庭教育。
二、嚴而有意法
當前提倡家教新觀念,但是傳統的家教方式也不應該完全否定,關鍵要因人而異。父親在子女眼中應該是權威人物,他對子女的成長關係甚大。
在小孩子已經能夠辨別大人臉色的情況下,父親對子女就要實施嚴格的家庭教育,應該做的事就引導他去做,不應該做的事則應該及時製止。這樣,父親的權威就會逐漸地樹立起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辨別是非的能力逐漸增強,父親的施教便容易為子女所接受。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由於有了權威,家庭教育順理成章,就會少走很多彎路。
如果做父親的“慈有餘而威不足”,過於軟弱、內向和被動,那麼父親的權威在子女的心目中將遭到破壞。孩子不把父親放在眼裏,或者把父親的話當作耳旁風,驕慢習氣漸成,是非觀念淡薄,即使知道做錯了事也不服管教。到這個時候再樹立父親的權威,為時已晚。等孩子長大犯了錯誤,即使父親對他拳腳相加,憤怒嗬斥,也不能樹立起“威”來,反而會增加孩子的怨恨,父子之間白白結了仇,也達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為人父,其威嚴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還必須做到嚴而有慈,一味的嚴而無慈、嚴而無愛是不行的。對孩子的教育,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關愛和耐心。隻有當孩子明白了道理,認識了錯誤,孩子才能從心裏佩服父親,責而無怨,心悅誠服,父親的“威”才能真正樹立起來。在一個家庭裏,如果沒有父親的權威,就不可能教育好子女。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父親無威便是過。
三、雙向反思法
於笛是初二年級的學生,他聰明又努力,學習成績優異。每當於笛的爸爸媽媽和別人議論各自的孩子時,他們總有一種自豪感。然而,不久前發生的一件事,卻在他家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原來,於笛去逛書店時,竟將一套英語磁帶偷偷地塞到自己的口袋裏,結果當場被逮住,不但罰了款還報告了學校。晚飯後,爸爸媽媽將於笛叫到麵前,既沒有訓斥也沒有打他,而是語重心長地說:“孩子,我們早就告訴過你,偷拿別人的東西是一種可恥的行為,你怎麼明知故犯呢?”於笛噙著眼淚低聲答道:“我看別的同學都有一套英語磁帶,心裏很是羨慕,那天不知怎麼就……”說到這裏,於笛已是泣不成聲了。媽媽沉重地說:“這件事我也有責任。平時將你的吃的用的東西買齊了,自以為你不再需要什麼,也就沒給你帶點零花錢。”爸爸也說:“於笛雖然犯了錯誤,采取的方法不對,但是卻是為了學習。我們每人都有責任,應該從中吸取點教訓。”於笛點頭答應。
麵對犯了錯誤,乃至嚴重錯誤的孩子,家長既沒有暴跳如雷、拳腳相加,也沒有視而不見、遷就掩飾,而是靜下心來,和孩子一起尋找問題產生的根源,並以自我批評的態度承擔責任,這就是當今家庭教育的一種新方法——雙向反思法。
孩子之所以犯錯誤,要麼是父母的關心教育不夠,要麼就是直接受到了家長的不良影響。所以,在孩子反思的同時,為人父母者不妨也進行一番“自我反思”,找出在孩子犯錯誤的過程中,自己到底應該承擔什麼責任,然後和孩子推心置腹地交換意見,勇敢地進行自我批評,再找出今後的努力方向,這才是新時代的家長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