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簡介
本書通過對名校校長辦學理念的闡述,讓每位學校管理者了解怎樣提煉形成辦學理念。
吳昌順,男,1938年1月出生,江蘇淮安人,中共黨員,1956年從事教育工作,1983-2000年擔任北京五中校長,1991年被評為特級教師,連續三屆當選北京政協委員,並當選為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兼任中國教育協會高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北京師範大學、北京教育學院兼職教授,北京教科院兼職研究員,曾榮獲全國優秀語文教師、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現擔任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重點項目《教育與發展——創新人才的心理學整合研究》中學課題組負責人,主編《語文教師談學習策略》《青少年個性培養》等書籍。著有《願才俊出於中國》《明師心語》等著作。
吳校長累積30多年語文教學經驗,從1962年在《心理發展與教育》上發表《教師的喜悅》,到1988年在《心理發展與教育》上發表《實驗課題闡述》,提出在全國語文教學界堪稱全新的“語文能力模型構想”,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他博采眾長,已釀就了自己的教改之蜜。他親自參加教改實踐,主持了有7個區縣、14所學校、21個班參加的“中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與培養”實驗課題。他提出一節好課的標準是“目的明、知識新、信息多、密度大、節奏快、方法巧、氣氛活、配合好、效果佳”;他提出的教改途徑是“教法改革為主、教材改革為輔”;提出的教學原則是“教無定法,選有定則,發揮優勢,形成特色”。多年來,他還主張並實踐了多種教學方法的最佳結合,而不入一派、一家、一法的窠臼;他堅持一條從非智力因素入手發展學生能力的路子,進行了一係列有關青少年的興趣、氣質類型、自信心等方麵的研究工作。
吳校長認為“不合格的教師教不出合格的學生”,因而,他帶頭學習教育科學理論,進行教育科學研究。他與外校兩位校長一起,通過大量調查統計分析撰寫的一份科研報告獲得中國教育學會、兒童教育心理學研究會1980—1987年度“優秀論著獎”。
近幾年來,他組織學校幹部每周一次學習《學校管理心理學》,並在全校普及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和教育統計方法。五中教師每人有自己的研究課題,學校每年征集科研論文,編印為(探索集)。目前,學校領導班子中以吳校長為首的7名幹部,承擔著國家級、市級、區級多個科研課題。
北京五中是一所市重點校,校舍老、破、舊,教職工人員少。在市重點校中,五中教職工平均工資最低,教師與學生人數之比為1:15.07。但是,就在人員少、工資低、負擔重的情況下,五中培養出大批合格人才,教育經濟效益是高的。
麵對一片讚許聲,吳校長冷靜地說:“恩格斯講過,一個民族要想站在世界的頂峰,沒有理論思維是不行的。學校領導隻有親自參加教育科學研究,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真正獲得學校全盤工作的領導權。”
教育科研導向的辦學之路
吳昌順自1983年擔任北京五中校長以來,接受教育基層幹部係統培訓三次:
1985年在北京教育行政學院第一期研修班脫產半年學習,結業論文為《教師的愛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影響》。
1990年參加前國家教委在上海華東師大主辦的中學校長培訓中心第一期脫產學習半年,結業論文為《教師應成為學生的心理保健醫生》。
1995—1996年又在北京教育學院參加第一期中學校長高研班半脫產學習,結業論文為《提高教師素養的理性思考與實踐體會》。
集16年中學校長工作的經驗教訓於一條:抓教師隊伍才是抓住了主要矛盾,抓教育科研才是抓住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麵。科教可以興國,立校必須使教師走出一條學習、實踐、科研三結合的道路來,這才是根本的戰略。
北京五中一貫重視教育科學研究,自1985年起至今,一直是多個國家級重點教育科研課題的參加者,連續8次獲東城區教科研先進單位稱號,1997年獲東城區唯一的“教科研特別獎”,1999年又獲“教科研特別獎”。北京五中所主持的科研課題“從實際出發對學生進行馬列主義基本觀點的教育”和“中學生健康標準與自我保健的習慣和技能的培養”,分別獲“八五教科研優秀成果二等獎”,1993年獲北京市教科研成果獎兩項。1995年,北京五中獲北京市“全麵育人辦有特色”學校稱號,特色之一就是“教育科研導向,全麵提高辦學水平”。目前,北京五中主持或參加的校級課題6個,區級、市級、國家級課題共13個,正在堅定不移地走一條教育科研導向的辦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