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麵確立教育科研的導向地位
北京五中把教育科學研究放在辦學的導向地位,是以深入的理論思考為基礎,並結合長期的科研實踐來驗證的。
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曾經語重心長地說過:“我們在人類曆史領域中的科學比在生物學領域中的科學要落後得多,因此,誰要是想在這裏找到終極真理,那麼,他是不會有什麼收獲的。”中國是窮國,中國又是教育大國。麵對世界教育現代化的潮流,窮國辦大教育,必定要在激烈的變化當中求得發展。在這樣的變化中不可能有全部現成的理論和現成的經驗供我們選擇。我們自己必須通過科研來探索發現,從而指導我們的教育改革。
曆史證明:教育的發展程度和質量效益決定了當今世界各國的國力強弱、武力消長、貿易競爭、科技較量等各方麵。在1983年,中國有兩位學者提出了“馬太效應”:窮則愈窮,富則愈富,差距拉大,惡性循環。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麼?經濟發展取決於人口素質,人口素質取決於教育水平,因此最根本的決定因素還是教育。世界首富微軟總裁比爾·蓋茨曾預言:“未來十年,衡量貧富的尺度將是教育”。五中學校結合學習鄧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不斷宣傳馬太效應,就是為了加強曆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和時代緊迫感。學校曆來認為,沒有憂患意識和危機感的人是不清醒的人,沒有憂患意識和危機感的領導者是不合格的領導者。事實證明,科技可使生產力成倍數增長,高新科技可使生產力成指數增長,教育作為先導性、基礎性、未來性的產業是科技的強大後盾。一些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源於物的投入僅占20%,而源於人的投入卻占到80%。人力資源學說創始人、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教授舒爾茨測得大、中、小學畢業生智力活動的能量比為25:7:1。上海、蘇南等發達地區鄉鎮企業的發展,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招聘條件已達高中畢業,現在已要求大專水平……這一切,都要求五中學校堅定辦好基礎教育的自覺性和自信心,都要求我們教師上好每一節課,教好每一個學生,為提高全民族素質,促進經濟騰飛作出貢獻,而這需要科學的理論指導下的大膽的革新實踐。
1985年,光明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蘇步青效應》,並非名師出高徒,實乃高徒捧名師。“教師的成功,在於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陶行知《創造宣言》)因此要在學校大力宣傳,不想超過老師的,不是好學生;不想學生超過自己的,不是好教師。否則,一代不如一代,民族的興旺發達,國家的繁榮昌盛,還有什麼指望?要說中國的教育危機有若幹,最甚者莫過於“不合格的教師教出更不合格的學生”,這種可怕的惡性循環會構成對教育的極大威脅!在崗教師的德、才、學、識亟待提高,崇尚師承、依附中庸、文人相輕、妒賢嫉能等扭曲心態亟待改變,種種東方文化價值觀念中的糟粕亟待摒棄……據美國學者R·林恩調查百萬名青少年的結果表明:如果西方人(主要指歐美等國)的智商為100的話,東方人(主要指中日等國)的智商則為113;高智商(130以上)西方僅占2%,東方則占10%,當然,這不是我們自己得出的論斷。中國的青少年學生是大有希望的,關鍵在教師。《蘇步青效應》就是告訴我們這樣一個結論,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是完全可能成為現實的,也是時代要求必須做到的,而提高教師素質的捷徑莫過於有理論指導的教育科研的實踐了。
基於這兩個效應,北京五中自“七五”開始,逐步明確提出“三個三”的辦學指導思想:即高舉“三個麵向”的大旗;貫徹“三個全麵”的教育方針;實現“三個特色”:教師教有特色,學生學有特色,學校辦有特色。
什麼是特色?怎樣辦出特色?經過理論學習、理性思考、實踐總結和群眾討論,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要想完成兩個轉軌(學校管理從經驗型行政型向科學型民主型轉軌,教育教學從依靠大幹苦幹向依靠提高教師素質能力轉軌),抓好三支隊伍(幹部隊伍四化建設、教師隊伍素質建設、學生隊伍風氣建設),提高學生四項素質(身心健康素質、政治思想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勞動技能素質等),必須堅持一個導向(教育科研導向),否則我們隻能在黑暗中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