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研導向,德育開辟新思路

1990年,北京五中總結德育工作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教訓,針對“假套空、高大全”等形式主義的弊端,根據社會形勢發展的需求和上級指示精神,探討青少年社會化進程、個性發展軌跡和生理心理特點,研究中學德育規律,提出“素質為主,實效第一”的觀念,並明確以下五條思路。

(一)心理素質教育是學校德育的基礎工程

人的素質原本指受之於先天的生理解剖特點和遺傳基因,現在泛化為人的基本品質,它要受遺傳規律和變異規律的雙重製約。北京五中強調的是受之於人的後天發展改變的一麵,力爭將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人的素質是多方麵的,但作為一個“人”,尤其是青少年,一撇就是身體健康,是素質的物質基礎;一捺就是心理健康,是素質的精神基礎,隻有相互支撐身心健康,“人”才能站立起來,才談得上其他素質。心理素質是其他素質得以形成或改變的先決條件。這一代青少年優點長處很多,但感情脆弱、意誌薄弱的毛病顯而易見,經風雨、耐勞作、抗挫折的能力太低,需要從小加強教育。因此,學校要在實際工作中注意改變隻重視智能方麵的培養而忽視非智能方麵教育的錯誤,醫治隻抓文化知識而不抓操作技能的通病,克服片麵強調理論說教而忽略行為習慣養成的弊端。自1994年,北京五中就成立了心理輔導室,20多位教職員自願參加,邊學習邊工作,為數以千計的學生作了各種心理測試,對上百名學生作了個案谘詢,1996年又設置了專門輔導教師,開始建立新生心理檔案,“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成為北京五中六大科研課題之一。

(二)職業準備教育是學校理想教育的主要渠道

人的理想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生活理想、職業理想和社會理想。過去,學校進行的共產主義理想教育離學生生活太遠了,要求不切實際,心是好的,實效甚微。改革開放年代的理想教育,不能脫離學生的發展規律,人為地、主觀地給學生營造一個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因此,北京五中自“七五”起,就承擔了國家教委的一個重點科研課題《職業準備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從初一到高三,分層次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的理想教育:讓他們的生活理想上升到職業理想的高度,社會理想落實到職業理想的地上來。換句話說,就是職業理想是學生生活理想和社會理想的中介、過渡和階梯。要想實現自身價值又有益於社會,首先必須從事一種職業、做好一種工作。如讓學生采訪家長親屬,向社會做調查,搜集資料、圖片、實例,了解職業的多樣性和人才素質要求的多樣化,舉行各種討論、辯論與主題活動等等。事實證明,這樣做,學生不僅能接受,並且歡迎,對他們長大成人、擇業成才大有裨益。

(三)養成教育是學校思想品德和行為規範教育的重要步驟

養成教育不是小學階段就可以畢其功於一役的任務。根據中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在中學也應始終不渝、堅持不懈地抓緊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習慣、良好的文明禮節、嚴謹的行為規範、和諧的人際關係、崇高的品德修養、高度的社會公德心和責任感。北京五中近年承擔了以“尊重”為起點與核心內容的“中學生基礎道德教育”科研課題,開展了“五自”教育(自製、自主、自學、自強、自我管理),調動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五心”教育(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關心獻給別人、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把個人“學會生存”與在社會上“學會關心”聯係起來;開展評選“五星”活動(文明禮貌、關心集體、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倡導有一個聰明的腦袋瓜是好學生,有一雙金子般的手同樣是好學生,有一顆水晶石般玲瓏剔透的心更是好學生。圍繞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學習中華驕子的高風亮節的主題,每周以學生為主作旗前講話,支持學生廣播站、電視台、記者團、愛心社開展的各種工作,包括科技、文藝、體育等社團活動;嚴格學生一日生活常規:早到校、存車、值勤、掃除的要求,課堂常規、課間紀律、兩操一課規定、自習紀律、午餐公約、集會要求、課後掃除以及進校規定等。

(四)美育是學校德育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