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體的“人”字,下麵的撇是“真”——學識深廣,捺是“善”——品格高尚,上邊的豎是“美”——審美理想。這又如三者組成一個互相依存、互相製約的三角形。
理想是頂角,它建築在學識和品格這兩個底角之上。一個人的審美追求愈高,那麼,他的學識與品格兩個底角愈大,內涵愈豐富;同樣,一個人的學識愈深廣,品格愈高尚,他的審美追求就愈充實愈發展。席勒說得對:“讓美走在自由之前。”近年來,北京五中大力提倡各科教學要滲透美學因素,進行美學教育,包括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尤其是科學美。要讓學生在學習和活動的實踐中體驗美、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學校開設了“美學入門”選修課,引進“口才藝術課”,舉辦美育講座;聘請專家學者來校講學、輔導、演出,支持學生課餘藝術活動、自己組織藝術節等,這些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有德育實效的活動。
(五)科學教育是學生形成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中心環節
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各類課程、各門學科、各種知識、各樣活動,毫無例外地應該對學生進行科學觀點、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科學史話(包括科學家傳略)、科學動態、前沿科學等的教育。科學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這比科學知識本身更重要。“七五”期間,北京五中承擔了北京市的重點教育科研課題《從中學實際出發,對學生進行馬列主義基本觀點的教育》。首先在政治課上進行,並在課外開展一些活動,整理歸納大量材料,編寫補充教材,進行自我教育,使學生在中學階段初步掌握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了解科學社會主義和政治經濟學的常識。其他學科也要滲透科學思想(如數學思想、物理思想、化學思想、史論觀點等)的教育。學校還經常組織學生參加社會活動和社會調查,了解國情,聯係世界風雲,讓學生的科學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實踐中形成並得以升華。
在德育方麵,五中學校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作為一條紅線。這條紅色生命線,將愛國心、赤子情、民族魂的教育作為核心內容,明確現代意義上的愛國主義教育要知國恥、懂國情、樹國格、振國威。學校宣傳的典型的人物有北大方正集團的王選教授、北京五中校友翦英海等。
三、科研領路,教學再創新局麵
怎樣才能把教學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題海戰術、疲勞轟炸、加重負擔、課內損失課外補等方法早已被實踐證明是得不償失的愚蠢辦法。而以邪門歪道、弄虛作假、違法亂紀的手段去片麵追求升學率,更是早已遭到批判的錯誤行為。學校曆來反對以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代價,一味要求高分數、高優秀率、高升學率,學校要求的是對學生個性特長的全麵發展乃至一輩子的前途負責的高水平、高質量、高效益的教學。
(一)學校工作應始終堅持以教學為主
北京五中始終認為,德育首要與教學為主並不矛盾,五育(德、智、體、美、勞)並重、辯證統一,是既定方針。行政幹部每周例會必把教學擺在重要議事日程上,定期研究。一學期五六次全校教職員工大會,必有一半以上討論教學問題。學校主要幹部(書記、校長、副校長、教育教學主任等)全部兼課(一般每周4—6節)。多數幹部每人兼管一個年級、聯係一個教研組,牽頭一個教育科研課題。幹部兼課不是簡單的上崗頂班,而是要求種試驗田、搞教改、出經驗、出成果。多年來,幹部輪換、調離、升任,全保持住這一優良傳統。行政幹部個個是行家裏手、優秀教師出身又堅持不脫離教學第一線,這既鍛煉了一批人才,又推動了學校的教學工作,成為學校一大特色。
(二)抓教學時要始終堅持以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益為龍頭
總結重點學校多年教學經驗,強調質量與效益並重的觀點。為此,每學年每學期有計劃地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堂教學研究,除了上級規定的觀摩教學以外,學校還經常舉行高級教師示範課、青年教師評優課、專題研討課(如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基本功、多媒體課件運用等);多次組織社會開放課、家長旁聽課,主動邀請市區業務領導、外校外地教育同行和學生家長聽課指導;倡導“推門課”,任何教師任何課不得拒絕別人聽課,以期造成濃厚的相互學習、彼此切磋、共同提高的學術空氣。為促進教師不斷改進教學、密切師生關係,采取學生定期評價教師教學的辦法,取得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