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才培養標準的過分馴服性。建國後,我國教育主要受影響於前蘇聯教育,而且是在嚴格的計劃經濟體製下形成的,加之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製,所以我國教育模式隻能長期從屬於計劃經濟體製。計劃經濟是自上而下的經濟,指標、計劃是自上而下層層下達的,其順利執行必須以下對上的服從為前提。教育為計劃經濟培養人才的首要品質是服從、聽話,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聽話的班幹部是好幹部。一個人的能力可以有大有小,但不馴服是不行的。所以,我們提倡做“馴服工具”、甘心於“做一塊磚”。教育的任務是把學生培養得越乖順越好。這種育人思想和育人標準至今還占有相當大的地位。而現代教育的首要作用是“使每一個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以便為自己生活在其中的社會進步做出貢獻”,“盡早為每一個人提供‘生活通行證’,使其能夠更好地了解自己,理解他人、從而參與集體事業和社會生活”,這“不僅要鼓勵首創精神、集體勞動和協同作用,而且還要鼓勵個體經營和企業精神”。(參見聯合因數科文組織救育叢書《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央教育科學出版社第68、69頁)因此,我們的教育應鼓勵學生主動發展、積極奮鬥的精神。

第二,教育環境的封閉性。計劃體製是自我封閉的體製。其設計是相當嚴密的,它要求在不與外界有任何能量交換的條件下可以存在和運行,因此對外它是封閉的,特別是中國的計劃體製,惡劣的國際環境和革命戰爭年代長期被國民黨封鎖而在各個根據地建立起的各自完備的小社會的經驗,更加嚴密的把自己封閉起來。國家對外封閉,農村與城市基本隔離,學校也像小社會,學生被限定在狹小的學校裏,安置在幾個教室裏。外部的大千世界再奇妙,學生也什麼都不知道,這種封閉性的教育,不一定導致學生文化科學知識基礎不紮實,相反,由於特別安心於學校課堂而會增加很多學習書本及反複練習的時間,因而,會在掌握書本知識和解題能力方麵表現更優秀。但是,對外界的適應能力、做事能力、交往能力、生存能力的培養呢?我們的學生如同溫室裏的花朵,一旦走出教室便難以適應外界的嚴寒。今天,不走出學校,明天就很難走向世界。但是,今天,我們的學校,教育環境仍然具有過分的自我封閉性。

第三,教育方式的僵化與保守。計劃經濟體製對外界變化的反應是遲緩的、滯後的。因為是“全國一盤棋”,各生產部門隻不過是棋盤上的棋子,在“聽人擺布”,因而不可能單獨作出靈活機動的反應。由於追求體製自身的穩定,因而其思想是傾向保守的。反映在教育上,是缺乏創造性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機製。“保姆式”、“警察式”的教育方式因社會經濟生產方式的改變,其保守、僵化與封閉已到了非改變不可的地步。因為,現代社會是創造的社會、開放的社會、改革的社會,而封閉保守的教育環境和方式是不可能培養富有創造性、富有開放眼光的人才。出現以上不適應性的原由是多方麵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在粉碎“四人幫”後,教育改革的重點是對教育政治的平反,而缺乏對在現代社會中教育如何在內涵上獲得科學的發展的深入研究。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孕育和進行著經濟體製的轉軌,實際開始了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但教育不是這樣,教育的“撥亂反正”是回到“十七年”,又回到計劃經濟體製下的教育。計劃體製下育人模式的局限性不僅得到全部保存,而且在愈演愈烈的應試教育中得到強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已正式提出了7年,由計劃體製向市場體製的轉軌實際已進行了20年,今天,改革封閉的、保守的、僵化的育人模式是我國教育獲得革命性發展的主要突破點,因此,辦學體製改革所帶來的辦學活力必然要引入到教育、教學領域,對傳統教育的育人模式進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