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萬祥是個有心人。《中學語文教學》1997年第7期上獲“聖陶杯”全國一等獎的論文《民主·科學·個性》精彩亮麗,不同凡響,作者李鎮西。從此他開始在報刊上留心這個人的名字。在1998年12月1日的《中國教育報》上,高萬祥又發現了他的《追隨蘇霍姆林斯基》一文。接著在《文彙讀書周報》見到一篇介紹和評論《愛心與教育》的文章。高萬祥立即通過《中學語文教學》編輯張蕾老師和李鎮西取得了聯係。不久,便收到了從千裏之外發來的80本《愛心與教育》。從此他開始了與李鎮西的神交。1999年8月,高萬祥代張家港市教委將李鎮西邀來為全市中小學校長作了一場精彩報告。兩人雖然素昧平生卻一見如故,談得甚為投機,彼此頗生得一知己之感。在天津的全國中語會第七屆年會期間,兩人再度重逢。李鎮西的一本新著《從批判走向建設》又將兩人的心緊緊地拴在一起……高萬祥與李鎮西因文而結緣,因思想而結緣,因同愛陶行知和蘇霍姆林斯基而結緣,因共同的教育理念——愛心教育、民主教育而結緣……而李鎮西對這位語文界的名師,也是傾慕不已。2001年第8期的《教師之友》上,李鎮西飽蘸著激情,向全國同行介紹了高萬祥和他的“語文沙龍”——《語文沙龍——一本雜誌和一群語文教師》。在寫到高萬祥時,李老師稱高萬祥為“書蟲”。還有洪宗禮、吳非、韓軍……他們都被高萬祥視為師友。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高萬祥之所以有這樣與眾不同而又富有詩意的語文理念,就是因為他有這樣一些朋友。高萬祥,其實也是語文教壇上一名罕見的叛逆者啊!就像齊白石當年對他的弟子們說的,像我者死;也如郭沫若所說的,得人之似,失己之真。

三、高萬祥——語文界的一道風景線

作為一名語文教學者,高萬祥熱愛文學,尤其喜好詩歌。從屈子行吟到李白對月,從莎士比亞的十四行到普希金太陽般耀眼的詩句,從郭小川戰士的情懷到舒婷那麼多情的雙桅船,從裴多菲的堅貞到雪萊的雄烈,詩歌給了高萬祥詩意般的語文人生和教育追求,滋潤了高萬祥的愛心,同樣,詩歌也培育了高萬祥的正義情感和批判眼光,。

由於高萬祥對語文教學的熱愛,所以他從詩意化的教學開始了他的創造性語文教學活動。因為在希臘語中,“詩人”乃創造者之意,因此他的教學方式也受了詩的影響。但很長時間以來,他一直很為迷惘,為什麼我們的中小學語文教育如此長久地遠離了詩歌和詩意?語文教學中詩的失落和詩意的蒼白,是現代高科技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還是當代教育集中表現出一種不可思議的急功近利的色彩?抑或是中國教育現代化發展長河中必然要出現這樣一段逆流?

因而,求“聞達”的“功利”色彩和存詩意的浪漫氣息,便在高萬祥的語文教育過程中和諧地統一著。這一複雜的情懷,這一在應試教學的氛圍中堅定執著不忍割舍也割舍不下的語文的詩意追求,在高萬祥這麼多年的教育生涯裏扭結成一道痛苦而又悲壯的風景線。他始終沒有放棄那種語文教學中詩意的追求。詩滋潤了高萬祥的愛心,培育了他的正義之心和批判情懷,使他有了詩意般的人生和追求。他把他的語文教學專著定名為《語文的詩意》,因為在他看來,詩的本質是創造,“語文的詩意”便是語文的創造。語文要奏響學生心中詩的琴弦,使他們的求知欲、好奇心、活躍的智慧和鮮明的想象得到發展。在語文麵前,每一個學生就其天性來說都應該是詩人。鮮明的思想、生動的語言、豐富的創造這三根支柱是語文學科也是學生精神生活和智力發展的全部內容。語文教師應該是一個“種詩”的人。讓學生詩意地棲息,這是高萬祥在語文教學上的追求,也是高萬祥的人生和社會理想。高萬祥一直醉心於語文詩意的追求。

也因此,他的作文教學擺脫了匠氣,生活氣息撲麵而來。他的生活化作文教改和他的“作文餐廳”建設已頗有成效。《我行,你也行》、《作文大課堂:社會——學校——生活》、《讓作文成為培育智慧的生命活動》、《作文教學要注重熱愛生命的情感培養》等70多篇正式發表的文章正是他這方麵的思考結晶。

高萬祥每天在關注著或做著的“生活化創造性”作文教改實驗,他認為這是他“人生最神聖的行為”。他時時在尋找著一種讓學生都願意寫樂於寫的作文方式。多年的實踐,使他的學生擺脫了作文的痛苦。在他的作文課堂裏,同學們再也不會一提到作文就痛苦不堪。每次,他們或激動或興奮或高興,都希望能在高萬祥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寫出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想。一周一次,作文成了同學們的一種期盼一種欲望。偶而,有一次聽說本周“作文暫停”,大家便群起而攻之,還頗有點要“造反”“起義”的味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