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間,江蘇吳縣出了一位名醫葉天士。葉天士名桂,號香岩,祖籍安徽歙縣。
葉家世代業醫。祖父葉時,甚通醫理;父親葉朝采,益精其術。葉天士自幼耳濡目染,也有誌於此道,少時即受家學。不幸的是父親去逝較早,他十四歲那年便沒了父親。好在於醫理已有基礎,繼續跟從父親的門人朱某學醫。
葉天士神悟絕人,聞言即解,漸漸地比老師還見得高明。學有所成的他,並不自得自滿,但凡聽說某人治某病有能耐,總即刻前往,執弟子禮虛心求教。除朱某外,到十八九歲時,已先後拜過十七位老師,廣學醫術。聰穎過人好學不倦,令他終淹眾家所長,醫名著於朝野。患者請他診治,一番望聞問切之後,便能如見五髒,如窺心腑,對其證侯,了然在胸。所開方子從無程式,多能出奇製勝。碰到疑難雜證,或就一已之手段救之,或取用他人方子加以變通救之,或者,竟不施藥,而指導患者通過日常飲食起居來救治。總而言之,他的治病,絕無成法,又總是手到病除,時人視為神醫。
治皆靈驗,名滿天下,傅聞附會自然多有。據說他以落葉為藥助孕婦生兒,說是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秋乃收獲之季,落乃落降之意。真乃“醫者意也”。不過,這類傅聞附會,大多是人們因心懷敬意編造出來的,你添我加地予以播揚,往往涉於荒誕,他自己則對治病有深刻的見解,懷嚴謹的態度。他說:“劑之寒溫視乎病,前人或偏寒涼,或偏溫養,習者茫無定識。假兼備以悻中,借和平以藏拙。朝用一方,晚易一劑,詎有當哉?病有見證,有變證,必胸有成竹,乃可施之以方。”以為,凡病雖有表現出來的症狀,更有內在的須加辨證才能斷得的病況,一定要全麵把握,做到成竹在胸,然後施以藥方。一般醫生開藥,因為前輩醫家對藥之寒溫各有主張,偏寒偏溫便沒了己意,於是乎中庸調和,早上用一種方子,晚上又用另一種方子,說得好聽點是兼采眾長,其實是掩飾自己的無能。世上許多醫生也真如葉天士所言,遇上個急難之症,就是束手無策。
一次,有位任過太醫的為一飲食無當又傷風寒的急症患者治病,診脈開方後私下對患者身邊的人說自己雖開出藥方,實在是盡盡人事罷了。那藥的效用也便可想而知。腹痛吐瀉不已的病家後經人介紹,找到葉天士。葉天士診過脈隻簡單地開了幾味藥,患者服藥後就瀉吐漸止,精神轉佳。當患者從葉天士處再得一方,服下幾劑,大病竟獲痊愈,可見診斷是否胸有成竹,開方是否有定識主見,對病證治療的效果實在大不一樣。
葉天士一生對醫藥的嚴謹態度,還可以從他臨終對於孫的告誡中見得。據《清史稿》,他“臨歿,戒其子曰:‘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讀萬卷書,而後可以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刀刃也。吾死,子孫慎勿輕言醫!’”在他看來,醫這個行當,斷不是隨隨便便可以幹得的,須得有先天的悟性,後天的刻苦,才能具此活人之術以濟於世,否則,妄下藥餌,豈有不反借醫而殺人的!“吾死,子孫慎勿輕言醫!”
葉天士生於康熙初,卒於乾隆初,享年八十。雖一生活人無數,著述卻不多。據《清史稿》,世傳他曾“注《本草》,多心得。又《許叔微本事方釋義》、《景嶽發揮》。歿後,門人集醫案為《臨證指南》。但是,也有人認為除了《臨證指南》為後人所輯外,其他各種刊以葉桂之名的著述多是偽托。若如此,益見得他對醫學之十分的嚴肅與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