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是隋唐時期成就最為卓著的醫學家。他有一句名言,“人命至重,貴於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認為世間最可寶貴的莫過於人的生命,視治病救人職業也最為神聖,既以治病救人為天職,孫思邈凡遇急危疑難,從來不言放棄,有一分可能必下百分的努力;急病人所急,又使他的醫術常常超越前人,也每為醫療帶來全新的技術。
有一次,孫思邈為一位患“尿閉”症的病人出診,還未進門就聽見病人痛苦的呻吟,待到診視,見那小腹膨脹得可當鼓敲。尿液大量積瀦,可以危及生命。狀況急迫,不能稍待,開方煎藥已沒時間,孫思邈苦苦思索應急處理的良策。由於多年行醫,經驗豐富,智慧過人的他於情急中想出一個絕招:找來青蔥,洗淨蔥管,小心翼翼地將蔥管順病人尿道插入。隨蔥管漸入漸深,腹中積尿順管而出,先前的脹大如鼓的腹部又一如平日。這必是世界上首次采用的導尿術。如今分析,選用蔥管導尿確有道理:首先,它挺直而柔嫩,插入時既可保持孔道通暢又不會損傷人的尿道;其次,蔥蒜類植物本身具有一定滅菌功效,尤可減少感染。
孫思邈不僅醫德高尚,醫術過人,對醫理也有精辟的見解。他認為同樣的藥,在使用時不僅要隨人而異,而且還須結合地域性以作區別,如對居住江南嶺表者下藥要輕,因為“其地暑濕,其人肌膚薄脆,腠理開疏”;對居住關中河北者則下藥可重,因為“土地剛燥,其人皮膚堅硬,腠理閉塞’。這樣的見解既辯證又科學,即使今天醫生處方,也可拿來作指導的原則。
孫思邈是我國醫學史上掘指可數的藥物專家之一。他的藥物知識極其豐富,對藥材的采製尤有特別的經驗。他覺得采藥不可“不知時節”,否則,“雖有藥名,終無藥實”,“虛費人勁,卒無稗益”。他的藥物知識的豐富,既是勤奮好學的結果,也得力於長年累月的實踐。因而,在民間被尊為藥王的,除了遍嚐百草的神農和先秦神醫扁鵲,怕就數他了。據說,他為采藥經常攀行在五台山中,人們還為這山另取了一個美名——“藥王山”。
孫思邈不單常年攀行在藥王山中,其實終其一生,都在醫學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攀行。他少年時遍習經史百家,兼通佛、道,博學多才,在隋唐時期可謂名播朝野,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先後征他為官。他從不動心,一概謝絕。成年後,閱讀研究了大量方藥針灸的理論典籍,又深入民間,廣搜博采,將迄至隋唐的各家臨床經驗,各派醫藥理論加以總結,終於在唐高宗永徽三年,寫成了《備急千金要方》。此書編成時,年紀已很大了,他卻並不以此為滿足,以老邁之身,又將自己晚年的三十年臨床心得作認真的整理,取羽翼成雙之意,另外編成了《千金翼方》,作為《千金要方》的補充。兩書有方有論,十分係統,向為後世醫家所著重。他的要將著述的書名冠以“千金”,是取前文所引之“人命至重,貴於千金”的意思。
因為將人命視得比天下任何事物皆更寶貴,孫思邈除了注重醫術,尤其注重養身。不過,他並不怎麼偏重消極的進補,更主張積極的養性。關於“養性之道”,他告誡人們“莫久行、久立、久坐、久臥,久視”,因為“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立傷骨,久坐傷肉,久行傷筋”。他還說“莫強食,莫強酒,莫強舉重,莫憂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懼”,認為“汲汲於可欲”,“悁悁於懷忿”都是要折損壽命的。他也必是如此養性以健身的,所以活到百歲以上,用本人為實例,證明了自己的理論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