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關羽刮骨療毒的故事可謂膾炙人口,因而,為關羽醫治的華佗也便家喻戶曉。華佗又名旉,字元化,是東漢末年沛國譙縣人,即今安徽亳縣。
華佗精於方藥、針灸,內、外、婦、兒各科都很在行,尤其擅長外科。據載,他曾為患者做過腹腔外科手術,在一千八百多年前,那醫療技術,實在是居世界領先地位的。為手術鎮痛之需,他還潛心研製,首創了一種名“麻沸散”的麻醉劑。由於醫術高明,他的行醫實踐,每每演化得如同民間傳說,下麵這件事兒就很有趣味。
一次,華佗在路途遇上一位覺得喉部阻哽的病人。經過一番觀察詢問,華佗並不開什麼藥方,卻讓患者去路旁燒餅鋪買些口味很酸的飲料,說是回家喝下,病體就會痊愈。病人將信將疑,心想反正沒什麼壞處,果真買了幾升這種酸酸的飲料,回家喝了。豈知喝下不久,便覺喉頭癢癢,吐出一條似蛇非蛇的由來。當然,那並不蛇,而是蛔蟲一類的寄生蟲。原來是這寄生蟲在喉頭作怪,才令病人感到咽喉阻哽,待它被酸性飲料一刺激,便安穩下來而隨酸水吐出。“蛇”被吐出後,病人先前的症狀自然消失,他興奮地帶著“蛇”去華佗家,卻發現華佗家的壁上掛著好些同樣的“蛇”。
華佗身為醫生,並不滿足於醫術的精益求精,覺得使人“病不生”更為重要。為人人都能健體強身,他留心觀察各種動物的體態動作,選取了虎、鹿,熊、猿、鳥五種作為摹仿對象,創為“五禽戲”——套五種活動筋骨關節的體操運動。華佗收過許多學生,常向弟子強調應多事運動,保持“血脈流通”,並舉他以前的道家為例,以為他們的導引之術“作熊經鴟顧,引挽腰體”,目的都是為了“動諸關節,以求難老”,即減緩人衰老的進程。他雖創“五禽戲”,卻又指出運動量必須適度。以一禽之戲而言,“微出汗即止”。他的一位學生,按他的“五禽戲”法式經常動動,活到九十多歲,耳聰目明,齒牙堅完,咬起食物就如年輕人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