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裏二綱定病位病邪深淺外與內
傷寒溫病此為綱髒腑經絡皆相對
【注】表裏是辨別疾病病位深淺和病變趨勢的一對綱領。表和裏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軀殼和髒腑相對而言,軀殼屬表,髒腑屬裏;髒與腑相對而言,腑屬表,髒屬裏;經絡與髒腑相對而言,經絡屬表,髒腑屬裏;經絡中三陽經與三陰經相對而言,三陽經屬表,三陰經屬裏等。表裏辨證主要用於傷寒、溫病等外感疾病的辨證論治。
一、表證
表證邪入肌表中病急程短位淺輕
惡寒發熱苔薄白脈浮咳嗽頭身痛
【注】表,指人體的肌表、皮毛、肌腠。表證,指六淫邪氣經皮毛,口鼻侵入時所產生的證候。其特點是起病急,病位淺,病勢輕,病程短。多見於外感病的初期。張景嶽說:“表證者,邪氣之自外而入者也”。其臨床表現為:發熱惡寒(或惡風),頭身疼痛,舌苔薄白,脈浮。兼見鼻塞、流涕、咳嗽等症。因六淫之邪襲表,阻遏衛氣的宣發,鬱而發熱;衛氣被遏不能溫煦肌表,故出現惡風寒的症狀。邪未入裏,舌象尚無明顯變化,故苔薄白。外邪襲表,正氣奮起抗邪,脈氣鼓動於外而見脈浮。邪氣客於經絡,氣血運行不暢,以致頭身疼痛。邪氣從皮毛、口鼻而入,內應於肺,肺失宣降,出現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
(一)表寒證
傷寒惡寒身發熱鼻塞無汗浮緊咳
中風惡風脈浮緩頭項強痛自汗多
【注】症見惡寒發熱,頭身疼痛,鼻塞咳嗽,無汗,脈浮緊,為表寒實證。
因寒邪傷表,衛陽之氣受損,失其溫分肉、司開合的作用,故惡寒無汗。寒邪束表,衛陽之氣不得散越,故發熱。太陽經主一身之表,其經脈上行於頭,下項背,抵腰中,寒邪所傷則經氣不暢,故頭身疼痛。肺失宣降,故咳喘鼻塞,脈浮主表,脈緊主寒,脈浮緊主表寒實證,以麻黃湯治之。
若發熱輕而惡風,自汗出,脈浮緩,頭項強痛,舌苔薄白者謂之表虛。
風寒傷衛,衛陽不足,不能固表,故惡風自汗。外邪襲表,正氣奮起抗邪,脈氣鼓動於外,故脈浮,因兼有風邪,故見緩脈。風寒之邪傷於太陽經,太陽經氣不舒,故頭項強痛。邪未入裏,舌苔尚無明顯變化,故苔薄白。
(二)表熱證
表熱熱重惡寒輕微渴有汗咽腫紅
咳痰稠黏脈浮數舌紅苔黃銀翹靈
【注】表熱證發熱重惡寒輕,口微渴,汗出,咽喉疼痛,咳嗽,痰黏稠,舌紅苔黃,脈浮數。
因熱邪犯表之熱證,故發熱重惡寒輕。熱邪傷津,故口微渴。熱則皮膚緩腠理開,故汗出。肺經係於咽喉,熱邪犯表而傷肺,肺經不利,故咽喉紅腫疼痛。肺主皮毛,開竅於鼻,熱傷於肺,肺氣不宣,故咳嗽。熱邪煎煉痰液,故咳痰黏稠。熱邪在表則血行加快,故脈來浮數。熱邪熏蒸於舌,故舌紅苔黃。可用辛涼解表法,以銀翹散治之。
二、裏證
裏證邪深入裏言外感後期內髒傳
傳入直中情食倦氣血逆亂病多端
【注】裏證是疾病深入於裏(髒腑、氣血骨髓)的一類證候。它與表證相對而言。多見於外感病之中、後期或內傷為病。裏證的成因,大致分三種情況:一是表邪不解傳入於內,侵犯髒腑所致;二是病邪直接侵犯髒腑而成;三是情誌內傷,飲食勞倦等因素,直接損傷髒腑,使髒腑功能失調,氣血逆亂所致的種種病證。
(一)裏熱實證
裏熱實證高熱狂煩譫口渴喜飲涼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數有力舌苔黃
【注】裏熱實證見肌膚高熱不退,狂躁不安,心煩譫語,口幹渴,喜冷飲,欲食冷冰,大便秘結,脘腹脹痛拒按,尿黃赤而少,舌紅絳苔黃幹,脈沉數有力等。
因實熱之邪入裏,或寒邪化熱入裏,裏熱熾盛,故高熱不退,邪熱擾神則不安,故輕則煩躁譫語,重則發狂。熱甚傷津,故口渴喜冷飲或涼冰,熱在陽明,耗傷大腸之津液,故大便秘結,腹部脹痛拒按。裏熱傷津,故尿黃亦而少。脈沉主裏,脈數主熱,有力為實,故沉數有力為裏實熱證。陽明腑實、火熱熏蒸,故舌苔黃厚而幹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