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二綱統六綱善診色脈先陰陽
病有錯綜複雜變不外陰方和陽方
【注】陰陽是八綱辨證的總綱。它統領表裏寒熱虛實六綱,如表熱實為陽,裏寒虛為陰。故有人稱八綱為“二綱六要”。《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由此可見陰陽辨證在疾病辨證中的重要作用。在診斷上,證候雖然千變萬化,錯綜複雜多變,但總不外陰陽兩個主要方麵。張仲景把傷寒病分為陰證、陽證,以亡陰、亡陽為總綱。明代張景嶽說:“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於陰,或本於陽,其本則一”。又說:“凡診脈施治,必先審陰陽,乃為醫道之綱領。陰陽無謬,治焉有差?醫道雖繁,可一言以蔽之,曰陰陽而已”。
一、陰證
陰證麵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語聲低
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遲
【注】凡符合“陰”的一般屬性的證候,稱為陰證。如裏證、寒證、虛證可概屬陰證的範圍。
陰證常見麵色蒼白,蜷臥畏寒,肢冷,精神疲乏,全身乏力,語聲低微,小便清長,大便溏薄,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脈沉遲等。
陰證,是因正氣虛或陰寒內盛所致。陰盛則內寒,陽虛則外寒,或外感陰寒之邪,或虛寒內生,陽虛不能溫煦機體,而致髒腑功能衰退,故見麵白、神疲乏力,氣短聲低,尿清便溏,脈弱等證候表現。
二、陽證
陽證神旺語壯粗麵紅目赤身如朱
尿黃便秘譫狂躁舌紅苔黃脈洪浮
【注】凡符合“陽”的一般屬性的證候,稱為陽證。如表證、熱證、實證,概屬於陽的範圍。
陽證常症見精神旺盛,語言粗壯有力,呼吸促迫,麵紅目赤,身發高熱,色如塗朱,大渴引飲,尿黃,大便幹結,譫語,煩躁不安,甚則發狂,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舌紅絳苔黃幹,脈浮洪數有力等。
因陽證屬人體功能亢進的病理變化。陽主熱、主動,熱邪內擾則神誌不安,故見譫語,煩躁不安。血熱妄行,脈絡充盈,故見麵紅目赤,舌紅絳,身紅如塗朱,脈浮大而洪。熱盛傷津耗液,故小便黃赤短少,大便幹結難下。
三、真陰不足(腎陰虛)
真陰不足陰虛成形瘦潮熱顴唇紅
眩鳴盜汗遺精見少寐多夢煩不寧
五心煩熱舌紅瘦舌苔少無細數形
【注】真陰不足是指陰虛證候,主要是腎陰不足。症見口唇色赤,兩顴發紅,形體消瘦,潮熱骨蒸,或眩暈耳鳴,盜汗,遺精,少寐多夢,煩躁不寧,五心煩熱(手足心熱)舌瘦尖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因陰虛不能製陽,則虛陽偏盛而化熱,熱則脈絡充盈,故唇紅,顴赤,舌尖色紅。陰虛生內熱,故潮熱骨蒸。熱則迫津外泄則盜汗。虛熱擾亂神明,故少寐多夢,心胸煩躁不寧。熱擾精室則遺精。熱傷手足三陰脈絡,故手足心熱。陰虛血少,不能充於脈,則脈細,陰虛陽盛血行加速則脈數。故陰虛證則脈細數。
四、真陽不足(腎陽虛)
真陽不足陽虛災自汗欲寐麵唇白
身倦肢冷陽痿泄帶稀便溏尿頻排
【注】真陽不足,是指陽虛證候而言,主要是腎陽不足。症見麵色白,自汗,欲寐,口唇淡白無澤,身倦乏力,畏寒肢冷,氣短喘促,活動尤甚,或陽痿早泄,婦女帶下清稀,尿色清白頻數,大便溏薄等。
因陰與陽在正常情況下,保持著相對平衡的關係。陽氣虛少,則不能與陰精保持相對的平衡,故出現陽虛陰盛的病理變化。陰盛則寒,寒主收引則血脈運行遲緩不能上榮於唇麵舌質等處,故麵色白,唇舌色淡。陽虛表衛不固,故自汗。陽虛則功能衰退,神誌疲憊,故欲寐,肢倦乏力。陽虛寒盛,津液未傷,故尿色清白。陽虛生外寒,故形寒肢冷。陽虛則氣少,故氣短喘促。動則耗氣,故活動則氣短尤甚。氣少則無力鼓動於脈,故脈虛弱無力。
五、亡陰證
亡陰失血脫水病汗黏口幹喜飲冷
麵色潮紅畏熱煩舌紅幹燥虛數呈
【注】亡陰證的臨床表現是:口舌幹燥,喜歡冷水,汗多,或汗出不止,汗味鹹而黏,麵色潮紅,畏熱,煩躁不安,舌質紅幹,脈虛大無力而數。
亡陰是人體陰液極度喪失的病變,是疾病的危險證候之一。如大失血或嘔吐、腹瀉所致的脫水,即陰液極度枯竭所表現出口舌極度幹燥等證。
六、亡 陽 證
亡陽病變陽虛脫手足厥冷自汗多
惡寒氣微喜熱飲脈微欲絕淡潤舌
【注】亡陽證的臨床表現是:手足厥冷,冷汗淋漓,惡寒,氣息微弱,渴喜熱飲,舌淡潤,脈微欲絕。
亡陽是陽氣虛脫的病理變化,亦是疾病危險證候之一。因汗液大出,陽氣耗傷消亡,故見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氣短息微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