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邪正盛衰機邪盛則實精奪虛
錯雜真假與轉化表裏寒熱各有之
【注】虛實,是辨別邪正盛衰病機的兩個綱領。虛指正氣不足,實指邪氣過盛。故《素問·通評虛實論篇》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明·李中梓稱此句為“醫宗之綱領,萬世之準繩”。
病證既有虛實之分,而證候的虛實表現,既錯綜複雜,又相互轉化,特別是表裏寒熱方麵均有虛和實的關係。
通過虛實辨證,我們可以掌握病者邪正盛衰的情況,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實證宜攻,虛證宜補,虛實錯雜宜攻補兼施。隻有辨證準確,才能攻補適宜,不至發生虛虛實實之誤。
一、虛證
虛證形瘦無精神心悸氣短汗雨淋
陰虛盜汗五心熱陽虛自汗肢不溫
無寒氣虛聲低懶無熱血虛夢眩昏
【注】虛證是對人體正氣虛弱各種臨床表現的病理概括。症見形體消瘦,精神不振,心悸氣短,大汗淋漓,五心煩熱,麵色白,四肢不溫,大便溏泄,小便頻數,舌光無苔,脈細弱等。
虛證的形成,有先天不足和後天失養兩個方麵,但以後天失養為主。如飲食失調,後天之本不固;七情勞倦,內傷髒腑氣血;房勞過度,耗傷腎氣;或年老體弱,或婦女生育過多,或大病、久病失治、誤治,損傷精氣等,皆可造成虛證。虛證主要表現為陰傷和陽傷兩個方麵。陽傷者,以陽氣虛的表現為主。因陽虛失溫運與固攝的功能,故見麵色白,心悸氣短,四肢不溫,大汗淋漓,大便溏泄,小便頻數,舌淡,脈弱等表現。傷陰者,以陰血虛的表現為主。由於陰不製陽,失去濡潤滋養的作用,故見形體消瘦,心悸,精神不振,五心煩熱,舌紅無苔,脈細數等。
氣虛與陽虛的共同證候為:麵色蒼白,神疲自汗,聲低懶言,納食不化,舌質淡胖,脈軟無力。氣虛兼見氣短懶言,動則氣急,大便溏薄,小便淋漓或尿閉等,治以益氣為主;陽虛兼見形寒怕涼,四肢厥逆,麵色晦暗,浮腫,陽痿,大便溏泄,小便清長,脈遲等,治以溫陽為主。氣虛與陽虛都屬陽氣不足之類,故在臨床症狀上也較相似,但二者亦有區別,氣虛無寒象,陽虛伴有寒象。
血虛與陰虛的共同證候為:麵色無華,消瘦乏力,心悸,少寐多夢,眩暈眼花,少苔,脈細。血虛兼見麵色淡白,爪甲不榮,手足麻木,舌淡,脈虛細或芤,治以養血為主;而陰虛兼見兩顴發紅,五心煩熱,口燥咽幹,盜汗,多夢,遺精,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治以滋陰為主。血虛與陰虛,同屬陰血不足之類,它們臨床表現有相同之處,但二者亦有不同之處,血虛無熱象,而陰虛有五心煩熱等虛熱之象。
二、實證
實證停鬱精神狂息粗咳嗽痰濁黃
胸脅脘腹脹滿痛便難裏急不爽強
小便不通或澀痛舌紅苔黃脈弦長
【注】實證是對人體感受外邪,或體內病理產物蓄積而產生的各種臨床表現的病理概括。實證的成因分兩個方麵:一是外邪侵犯人體,一是因內髒功能失調,使痰飲、水濕、瘀血等病理產物停留在體內所致。由於外邪性質的差異,致病之病理產物的不同,而呈現各自不同的臨床表現。
症見精神狂躁不安,呼吸氣粗,咳嗽痰多且黃,脅肋脹滿疼痛,脘腹脹痛,大便艱難,裏急後重,小便不通或淋漓澀痛,舌紅苔黃厚,脈實大弦長。
因實證多因感受外邪,或腑腑功能失調所造成氣滯、血瘀、痰飲、水濕、食積等因素所致。痰火瘀血擾亂心神,故精神狂躁不安。痰濁阻肺,肺失宣降,故呼吸息粗,咳嗽痰多。肝氣鬱結,故脅肋脹痛。中焦阻塞,壅遏不通,故脘腹脹滿,大便艱難。膀胱濕熱則小便不通,淋漓澀痛。舌紅苔黃,脈實大弦長,皆屬實證的病理反應。
三、虛證與實證鑒別
虛證實證鑒別明外感內傷看病程
聲息粗壯與低弱喜按拒按舌脈情
【注】虛證與實證雖有正氣虛和邪氣實的本質差別,但二者又常常交織在一起,故必須詳細觀察辨別,反之就會犯虛虛實實的錯誤。虛證與實證主要是從病程、聲息、疼痛、舌脈等項作為鑒別要點。
病程:一般來說,外感,初病,病程短,多屬實證;內傷,久病,病程長,多屬虛證。聲息:實證因其邪氣亢盛而正氣不衰,故聲高息粗;虛證因其正氣不足而邪氣不亢,故聲低息微。疼痛:虛證若按之則助陽活血,以補其不足,故多喜按而痛輕;實證因實邪停聚於中,故多拒按,壓之則痛甚,其痛亦劇。舌象:舌質蒼老多實,舌質胖嫩多虛;實證苔多厚,虛證苔多薄。脈象:實證則脈實有力,虛證則脈虛無力。
四、虛實關係
(一)虛實夾雜
1.上實下虛證
上實喘咳壅盛痰胸背腹脹臥則難
下虛浮腫吸氣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注】患者在同一時期存在著正虛和邪實兩方麵的病變,即為虛實夾雜。上實下虛證常見咳嗽氣逆,痰涎壅盛,胸背脘腹脹滿,不能平臥,浮腫,吸氣短少,形寒肢冷,腰痛,腰膝酸軟無力。
因肺有實邪,宣降不利,故痰涎壅盛,咳喘氣逆,胸背脘腹脹滿,不能平臥。因腎主水液,腎腑虛寒,腎虛則開合失司,水邪泛溢於外,故浮腫;腎主納氣,腎虛則納氣失職,故吸氣短少;腎陽虛命門火衰,不能溫煦形體四肢,故形寒肢冷。腰為腎之府,腎又主骨,故腎虛則腰痛,腰膝酸軟無力。
2.上虛下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