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寒熱(1 / 3)

寒熱辨別病性綱單純寒熱屬陰陽

寒熱錯雜與轉化真假表裏虛實詳

【注】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兩個綱領。由於寒熱是陰陽偏勝偏衰的具體表現,故《景嶽全書·傳忠錄》說:“寒熱者,陰陽之化也”。所以辨別寒熱,實際上就是辨陰陽之盛衰。一般地說,寒證是機體陽氣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現的證候;熱證是機體陽氣偏盛或感受熱邪所表現的證候。《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說:“陽盛則熱,陰盛則寒”。《素問·逆調論篇》說:“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

病有屬於單純寒證或熱證者,有寒熱錯雜出現者,有原為熱證而轉為寒證者,或原為寒證轉化為熱證者,有本病真寒而現假熱,或本病真熱而現假寒者。同時,寒證、熱證又往往與表裏虛實相聯係,致使臨床表現錯綜複雜,必須詳辨。

寒熱辨證,在治療上有重要意義,《素問·至真要大論篇》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就是說,寒證要用熱劑,熱證要用寒劑,二者治法截然不同。

一、寒證

寒證麵白肢冷蜷不渴喜暖畏惡寒

尿清便溏舌質淡苔白脈遲弱而難

【注】寒證,是感受寒邪,或陰盛陽虛所表現的證候。多由外感陰寒邪氣,或由內傷久病,陽氣耗傷,或過服生冷寒涼,陰寒內盛所致。寒證包括表寒、裏寒、虛寒、實寒等。

症見麵色蒼白,怕冷惡寒喜暖,肢冷蜷臥,口淡不渴或渴喜熱飲,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而潤,脈遲弱無力。

因寒邪侵襲,陰盛則寒,或人體陽氣不足,陽虛生寒,兩者均為發生寒證的基本原因。寒傷陽氣,失於溫煦,則惡寒肢冷,喜暖蜷臥。陰寒內盛,津液未傷,故口淡不渴。陽虛寒盛,不能化氣生津,故口渴喜熱飲。寒盛陽衰不能溫化水液,以致尿、涕、痰、涎等排泄物皆澄澈清冷。若寒傷脾陽,或脾陽久虛,失其健運,故大便溏薄。陽虛不化,寒濕內生,則舌淡苔白。陽氣虛弱,運血無力,故脈見遲弱。

二、熱證

熱證惡熱渴飲涼麵目紅赤痰涕黃

吐衄尿赤便幹結舌紅脈數重則狂

【注】熱證,是感受熱邪,或陽盛陰虛,使人體功能活動亢進所表現出的證候。多由外感火熱之邪,或寒邪化熱入裏;或情誌所傷,鬱而化熱;或飲食不節,積久為熱;或房室勞倦所傷,陰虛陽亢所致。熱證包括表熱、裏熱、虛熱、實熱等。

常見惡熱喜涼,口渴喜冷飲,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幹結,舌紅苔黃而幹燥,脈數等。

因陽熱偏盛,故惡熱喜冷。熱邪傷陰,陰液耗傷,故小便短赤。津傷則需引水自救,故口渴喜冷飲。火邪上炎則麵紅目赤。熱擾心神則煩躁不安。陽熱之邪煎煉津液則痰、涕等分泌物黃稠。火熱之邪灼傷脈絡,迫血妄行則吐血、衄血。腸熱液虧,傳導失司,使大便燥結。舌紅苔黃為熱證,舌幹少津為陰傷。陽熱亢盛,血行加速,故見數脈。

三、寒熱證的鑒別要點

寒熱鑒別綜合觀口渴麵色肢熱寒

便溏尿清與喜惡舌脈不同辨周全

【注】辨別寒證和熱證,不能孤立地根據某一症狀作判斷,應對疾病的全部表現進行綜合觀察,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尤其是寒熱的喜惡,口渴與不渴,麵色的赤白,四肢的涼溫,二便、舌象、脈象等方麵更為重要。

寒證惡寒喜熱,口不渴,麵白肢冷,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而潤滑,脈遲或緊等;而熱證惡熱喜冷,渴喜冷飲,麵赤肢熱,大便幹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數等。從以上寒證與熱證的比較可以看出寒證屬陰盛,多與陽虛並見,熱證屬陽盛,常有陰液虧損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