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虛實(2 / 3)

上虛心肺不足證下實大腸濕熱凝

心悸怔忡氣息短裏急後重便血膿

【注】上虛症見心悸怔忡,氣短乏力;下實症見腹痛,裏急後重,下痢膿血,舌苔黃膩,脈沉數。

因此證屬正氣虛於上,邪氣實於下之證候。由於素有心氣虧損,肺氣虛衰,故見心悸怔忡,氣短乏力的表現;又患濕熱痢疾,故見腹痛下痢膿血,裏急後重。

3.裏實表虛證

裏實表虛風熱壅鬱在三焦表裏中

腹滿拒按二便閉發熱汗出痛惡風

【注】裏實,則症見腹滿脹痛拒按,小便不利,大便幹結不通;表虛,則症見發熱汗出,身痛惡風。

因實邪壅遏於裏,故見腹滿拒按,大小便不通。風熱之邪襲於肌表,使表衛不固,故見發熱汗出,身痛惡風等症。

4.裏虛表實證

裏虛表實食欲減便溏食後腹脹滿

惡寒發熱頭身痛素體陽虛又外感

【注】裏虛,則症見飲食減少,大便溏泄,食後脘腹脹滿;表實,則症見惡寒發熱,頭身疼痛。

因胃主受納,胃氣虛則受納無權,故飲食減少。脾氣虛不能運化水濕,故大便溏瀉。若脾胃俱虛則升降失職,故食後脘腹脹滿。若寒邪襲於肌表,衛陽受損,故惡寒。寒邪束表,衛陽之氣不得宣泄於外,陽鬱於表,故肌表發熱。因太陽經主一身之表,其經脈上行於後頭,故見頭身疼痛之症。

5.虛中夾實

虛中夾實病脾腎腎不主水脾不運

食少便溏腰酸痛尿少浮腫實邪困

【注】此乃是以虛證為主,兼見實證表現的一種證候。如症見畏寒肢冷,食少便溏,腰膝酸痛,小便短少者,屬於虛,又兼見浮腫者,屬於實。

本病的病理是因脾腎陽虛,脾不製水,腎不主水,水液不化,泛溢肌膚而為浮腫,浮腫為水濕瀦留之實證;而畏寒肢冷,食少便溏,腰膝酸痛,小便短少亦屬脾腎陽虛之虛證。此為虛中夾實。

6.實中夾虛

實中夾虛實結聚脘腹脹滿二便閉

體瘦麵黃飲食少氣短乏力脈弦細

【注】此以實證為主,兼見虛證表現的一類證候。因實邪結聚,故見脘腹脹滿,二便不利。病久累及脾腎以致虛損,故見形體消瘦,麵色萎黃,飲食減少,氣短乏力,脈弦細等虛象。此乃由氣血鬱結之實,夾脾腎不足之虛而成實中夾虛的證候。

7.虛實各半

虛實各半咳胸滿痰涎壅盛又外感

素體陽虛便失禁形寒肢冷動則喘

【注】咳嗽胸滿,痰涎壅盛屬於實;形寒肢冷,小便失禁,動則喘甚者,屬於虛。

此類證候是正虛和邪實的程度大體相當,或屬輕症,或屬重症。因內有伏飲,複感外邪,外感引動內邪,故見咳嗽胸滿、痰涎壅盛;素體肺腎俱虛,故見形寒肢冷,小便失禁,動則喘甚等。

(二)虛實真假

1.真實假虛

內有真實外假虛裏急後重癥瘕積

體瘦神疲身肢冷大實羸狀補益疾

【注】內真實則證見裏急後重,下痢膿血或腹內有癥瘕積聚;外假虛則證見形體消瘦,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頭暈氣短等症狀。

濕熱之邪壅滯腸中,氣機不暢,傳導失常,故裏急後重。濕熱熏灼腸道,氣滯血瘀,熱灼則肉腐,肉腐則成膿,故下痢膿血。若肝脾受損,髒腑失和,氣機阻滯,瘀血內停,或兼痰濕凝滯,則形成癥瘕積聚。若素有陰液耗損,則形體消瘦。若元氣虧虛,髒腑功能低下,故神疲乏力。氣虛失煦,故畏寒肢冷。氣虛清陽不升,故頭暈氣短。

這就是所謂“大實有羸狀,誤補益疾”。若被假象所迷惑,而誤用補藥,可使病情加劇。

2.真虛假實

真虛假實腹脹滿痛喜揉按且和緩

舌質胖嫩虛弦脈反瀉含冤重危險

【注】虛實真假總的關鍵所在,古人多以脈象為依據,如張景嶽說:“虛實之要,莫逃乎脈”。假實證見脘腹脹滿,但脹痛有時和緩,且喜揉按,又有舌質胖嫩,脈弦而虛的標誌,故可判定脹滿症是假實的現象。而其本質是脾氣虛弱,胃氣不足,胃氣虛不能受納腐熟水穀,脾氣虛則運化精微無力,故因內真虛而導致胃脘鬱悶不暢。治宜補脾胃之氣,使腐熟運化功能加強,則鬱塞之氣自通。若誤認為是實證,用瀉下法治之,非但不愈而反加重是危險的。

3.虛實真假鑒別

虛實真假辨識分脈舌言語體質因

脈有力神沉候真假脈浮候無力神

真實舌老苔黃厚真虛苔白薄淡嫩

聲高息粗多真實聲低氣怯真虛甚

新病身強為真實真虛久病老弱存

【注】虛實真假主要從脈、舌、言語及病人體質強弱、發病原因、病之新久等變化加以鑒別。①脈象之有力無力,有神無神。一般認為,脈來有力為真,無力為假;有神為真,無神為假;沉取為真,浮取為假。②舌質的胖嫩與蒼老。舌質堅斂蒼老、舌苔黃厚者,多為真實;舌質淡嫩,舌苔薄白滑潤者,多為真虛。③言語發聲的高亮與低怯。聲高息粗多為真實,聲低氣怯多為真虛。④病人體質的強弱、發病的原因、病的新久及治療經過。新病,身體強壯者,多為真實;久病、年老或體弱者,多為真虛。

需要注意的是虛實真假與虛實錯雜易相混淆。從本質上講,這是兩種不同類型的證候,虛實真假為一真一假,而虛實夾雜是虛證實證同時並存,二者皆是真。在治療方麵亦不相同。虛實真假是針對本質而治療;而虛實夾雜則是虛實並治,則補虛瀉實,或攻補兼施。故辨證時須仔細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