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虛實轉化
1.實證轉虛
實證轉虛高熱病口渴汗出脈大洪
失治誤治久不愈食少消瘦麵不榮
【注】疾病的過程往往是邪正鬥爭的過程。邪正鬥爭主要表現為虛實的變化。在疾病過程中,病本屬實證,因失治、誤治等原因,使病情遷延,雖邪氣漸除,而正氣亦傷,逐漸轉為虛證。如壯熱、口渴、汗出、脈洪大之實證,因治療不當而日久不愈,致津氣皆虧,而見食納減少,虛羸少氣、肌肉瘦削、麵色淡白、少苔或無苔、脈細無力等,此證即由實轉虛。
2.虛證轉實
虛證轉實脾肺衰痰食水血結成災
健脾化濕宣肺氣隻可補益不可開
【注】在疾病過程中,病本屬虛證,由於正氣不足,不能布化,以致產生實邪為患而出現種種實證,是因虛致實。如脾肺氣虛,運化失職,宣降失常,以致形成水濕、痰飲,或脾胃氣弱,飲食停滯,或因肺失肅降則氣滯血瘀等實證,治之當以補脾肺之氣為主。因肺主氣,脾能化濕,用此法則諸證自愈,誤用攻下開鬱之法,病必加重。
五、虛實與表裏寒熱的關係
(一)表虛證
表虛外感與內傷外感表虛頭項強
熱汗惡風脈浮緩內傷氣短倦便溏
【注】表虛有兩種,一是由感受風邪所致的表虛證,以惡風、汗出為特征,稱為表證表虛。一是由肺脾氣虛,表衛不固,腠理疏鬆,經常自汗,易受外邪侵襲之表虛證,稱為內傷表虛。外感表虛常證見頭痛,項強,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是由感受風邪所致的一種表證。因風邪外束太陽經,太陽經氣不利,故頭項強痛;正氣衛外,陽氣浮鬱而發熱;風性開泄,侵入肌表,使腠理疏鬆,玄府不固,故汗出惡風;風邪在表,故脈浮緩。
內傷表虛證,則常自汗出,易感冒傷風,兼見麵色白,氣短,動則氣喘,倦怠乏力,納少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等。
內傷表虛證,主要因肺脾氣虛。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其氣虛則衛氣不能固密,肌表疏鬆,故經常自汗;衛外力差,故易感冒傷風。因脾肺氣虛,所以見麵色淡白,氣短,動則氣喘,倦怠乏力,納少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等,為氣虛的一般表現。
(二)表實證
表實外感正邪爭腠理密閉汗不通
頭身疼痛脈浮緊惡寒重而發熱輕
【注】表實證,指外邪侵襲,陽氣聚於肌表,正邪相爭,腠理密閉所出現的證候。其臨床表現,除有表證症狀外,以無汗、頭身疼痛、惡寒重,發熱輕,脈浮緊為特點。多見於外感寒邪之表證。
(三)裏虛寒證
裏虛寒證內陽空麵白舌淡神不應
畏寒肢冷腹喜按脈微便溏尿長清
【注】裏虛寒證是因體內陽氣空虛所致的一種證候。虛寒常見精神不振,麵色淡白,畏寒肢冷,腹痛喜按,大便溏薄,小便清長,少氣乏力,舌質淡嫩,脈微或沉遲無力。
因陽氣虛衰,氣化功能不足,故見精神不振,麵色淡白,少氣乏力,舌質淡嫩,脈微或沉遲無力;陽氣不足,氣虛失煦,故見畏寒肢冷,腹痛喜按,大便溏薄,小便清長。
(四)裏虛熱證
裏虛熱證陰虧極潮熱盜汗兩顴赤
消瘦口幹五心熱病理陰虛陽有餘
【注】裏虛熱證是因體內陰液虧耗已極所致的一種證候。虛熱常見形體消瘦,兩顴紅赤,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幹口燥,舌紅少苔,脈細數。
因陰液虧耗,故人日漸消瘦,陰虛不能製陽,虛熱內擾,故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虛火上炎,則兩顴紅赤,咽幹口燥,舌紅少苔,陰血虧虛,脈道不充,故脈細,內有虛熱,故脈細兼數。其主要病理是陰虛陽盛所致。
(五)裏實寒證
裏實寒證喜溫暖腹痛泄瀉痰鳴喘
麵白肢冷尿清淡舌淡苔白脈遲緩
【注】裏實寒證是寒邪侵襲人體所致的一種病證。常見畏寒喜暖,麵色蒼白,四肢欠溫,脘腹疼痛,腸鳴腹瀉,或痰鳴喘嗽,口淡多涎,小便清淡,舌質淡,苔白潤,脈遲緩無力或沉緊有力。
因寒邪侵入體內,阻遏陽氣,故畏寒肢冷,四肢不溫;陰寒凝滯,經脈不通,不通則痛,故見脘腹疼痛;陽氣不能上榮於麵,故麵色蒼白;寒邪困擾中陽,運化失職,故腸鳴腹瀉。若寒邪客肺,肺失宣降,則痰鳴喘嗽。口淡多涎,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潤,皆為陰寒內盛之征。脈遲或緊,是寒滯血脈而血行遲緩之現象。
(六)裏實熱證
裏實熱證高熱煩麵紅目赤大便難
神昏譫語腹拒按溲赤滑數苔黃幹
【注】裏實熱證是陽熱之邪侵入人體,由表入裏所致的一種病證。常見高熱煩躁,口渴飲冷,麵紅目赤,神昏譫語,脘腹脹滿疼痛拒按,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而幹,脈洪數滑實等表現。
因邪熱內盛,故身見高熱;熱甚傷津,故口渴飲冷,小便短赤;火邪上炎,則麵紅目赤;熱擾心神,輕則煩躁,重則神昏譫語;熱結腸胃,故脘腹部脹滿疼痛拒按,大便秘結;舌紅苔黃,為熱邪熏灼所致。舌幹為津液虧耗;熱為陽邪,鼓動血脈,故脈象洪數滑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