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教師轉變角色:應確立以學生為本的觀念(1)(1 / 3)

1.從“獨奏者”到“伴奏者”

傳統教學中,大家都在關注教師如何教,而對學生如何學論及很少,因而是一種教師-學生的單向交流模式,這種單向交流不能反映教學活動的複雜性。而新課程提出新的教學理念,力圖改變傳統教育中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帶來了師生交往方式的變化,傳統教育中的教師角色頓時要變了,教學不再主要是傳授知識,而是幫助學生發現知識和發展能力;從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從繼承性學習轉向創新性學習,教學過程正由單向控製向雙向或多向交流轉變,教師正從“獨奏者”的角色逐步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教師要從發號施令的首長變成工程建構學習的合作者和參與者。教師要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與學生一道去探求真理;與學生分享經驗,交流感情。

一、互換師生角色,提高學生興趣

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教師應不斷學習,不斷研究,把新課程的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在行動中不斷調整、修正自己的角色,為學生學習提供討論、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

(一)培養勇氣,增強信心

在學習過程中,無論學困生何時有問題,作為教師應該啟發、引導幫助學困生自主解決,或者組織他們與學優生互動交流,加以討論處理。學困生如果不能完成,教師就誘導學優生主動給予分析解決,鍛煉學優生分析、表達、講解概括的能力。對於普遍存在的問題,誘導學生上台試講。學生能回答的教師不“搶”,學生能做的教師不“代”。教師適時點撥思路,采用半啟發、啟發的方式,讓學生盡可能給其他學生做較滿意的解答,不成熟的地方或片麵的說法教師做必要的補充說明,並及時肯定學生的成績,使之增強自信心,產生興趣,勇於走上講台,進入角色。然後再慢慢要求,逐步規範。教師不能使他們乘興而上,敗興而下,要做到誘導、啟發、激勵,達到培養學生樂於上台試講的膽識。

(二)注意技巧,講究方法

學生在黑板上講解分析問題時,教師應作必要的啟發引導,但要注意火候和分寸,鼓勵學生能說就盡量說,能做就盡量做,能講就盡量講,出現問題也應視為正常現象,防止教師引導過多,影響學生思維的連續性。教師應在啟發中帶講解,講解中帶誘導,誘導中帶轉換,讓學生分析思路,講演過程,進行小結,並事先預設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以及預防處理的辦法。對學生片麵的分析,教師要及時做出必要的糾正及補充、概括,以便提高聽講學生掌握知識的質量和效率。

(三)適時引導,創造良機

教是為了不教,要想學生以身試教,達到教書的目的,教師就要給學生適時點方法,拓思路,還要給學生加強課前指導,講解上課注意的事項,包括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隨機應變的能力,通過點滴積累,逐步完善。同時每周抽出一節課讓學生上台試講,創造良機,鍛煉能力。發現問題及時糾正,碰到障礙,幫助解決,滾動循環,螺旋上升,使之走上講台,由學變為教。因此,要實現師生角色互換,教師必須給學生搭好梯子,適時引導,創造一個良好的教書氛圍,做好課前課後服務工作。

(四)消除障礙,積極參與

通常上台講課的學生都是一些尖子生,通過實踐、反思、再實踐嚐到了甜頭,越講越愛講,講中能質疑,講中有收獲,講中有提高,講中能吃透,使之身臨其境,盡情享受,形成良性循環。學習弱的學生很少上台示範,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樂意在台上當演員,而是怕講中出錯,又怕教師怪怨。教師一定要抓住學困生的“心病”,降低要求,積極引導。通過平時多關注,多提問,多發言,多鼓勵,多幫助,鍛煉他們的膽量,增強自信心,解除心理障礙,鋪平道路,讓他們勇於上台,講解比較簡單的問題。對學困生的講解,采用先肯定、後糾錯的辦法,從而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消除畏懼心理,努力營造一個積極參與、良性循環的氛圍。久而久之,在教師的幫助下,他們也走上講台,一展風采。

(五)建立模式,增強興趣

在師生雙邊活動中,為了保證活動有條不紊,循環上升,增強學生教與學的能力,突出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就要在建立一個學生中有“老師”、“老師”中有學生的角色互換模式,實現學生教學生、生生合作,老師教學生、師生互動的和諧模式。建立合作學習小組,在教師的調控下,先讓學生發言,再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最後推薦代表講解點評彙報,使這種模式得到良性運轉。

這樣,通過互換師生角色,使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而且培養了各方麵的能力,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師生的互動交流加強,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育有法,教無定法。隻要我們教師做教學的有心人,通過互換師生角色,認識教育的本質,挖掘內在的潛能,開拓進取,銳意創新,邊教改、邊總結,一定會形成一種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使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為大麵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供重要保證,實現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