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教師轉變角色:應確立以學生為本的觀念(2)(2 / 3)

隻有切實有效地組織、引導學生的合作學習,才使學生逐步學會傾聽、學會表達、學會思考、學會交流、學會吸納、學會求助、學會建議、學會完善自我,真正達到合作學習的效能。

(三)教師是合作學習的參與者、指導者

教師在學生合作學習時到底做什麼?首先要明確學生的合作學習時間,告訴學生速度的重要性,時間長短適宜;其次,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地指導和幫助,深入學生中去,傾聽和觀察各小組的互動行為,及時掌握反饋信息的情況,解決合作學習中的問題,並予以及時的反饋和總結。教師作為學生的合作夥伴,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走近學生,走進合作,要以同伴的身份積極參與合作,深入了解學生合作的進程和特點,及時對合作進行有效地指導和調控,使合作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合作學習結束後,教師要給學生充分展示成果的機會,通過組與組間、生與生間、師生之間多元互動的評價,予以及時地反饋和總結。

總之,教師應當根據教學規律和實際需要,明確自己在合作學習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力倡導合作學習方式,並使之不斷完善,使教師的教學工作盡早實現事半功倍的良性循環。

2.從“教學者”到“導學者”

長期以來,很多教師認為教學活動本質上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是把知識從外在於學生的源泉(教師或教科書)搬運到學生身上。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中心,學生隻是被動的接受者。教學過程的出發點是外在於學生的教科書或教學大綱,是一個從教學內容出發,經教師到學生的單向過程。教學效果表現為知識量的積累。在這種教學觀的指導下,教師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忽視了對學生獨立思考和主動學習意識的培養,最終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夠透徹和深入。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應轉變角色,做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在課堂上正確引導學生學習,促進學生全麵、持續、和諧地發展。

一、轉變觀念,有效教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來到學校裏,不僅僅是為了取得一個知識的行囊,更主要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這就是說把學生變聰明應作為教學的一種追求。而教師的有效教學,不僅能有效地鞏固和深化新知識,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獨立探究能力,而且有效教學是學生進步和發展的一種最有效的手段。

(一)把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

福建省的李老師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詳細講述了自己有效教學的理念與策略。

李老師走上教師工作崗位已經十幾年了,深切地感受到學校之間競爭的異常激烈,使得很多學校為了提高教學“質量”,都充分利用周末的時間加班加點。這樣,一個學期下來,教師的周末變得屈指可數。因此,教師很辛苦,學生很痛苦。這次新課程改革的目的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有效教學”,減輕師生負擔,促進學生良好的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們常常聽到學生講,上課聽得懂,作業不會做。尤其是學習數理化科目的學生遇到這種情況較為普遍。因此,在教學中,李老師常常想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很多:可能是有時學生上課注意力不夠集中,關鍵的知識點沒聽到而造成分析題目時遇到障礙;也可能是學生基礎較差,解題無從下手;也可能是教師的課堂教學無法讓學生真正掌握解題的思路等。

如果是課堂教學的原因,那麼課堂的有效教學是解決這個問題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教師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學生能夠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教學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所謂“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它的邏輯必要條件主要有三個方麵:一是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即教師首先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是在學生“想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的;二是指明學生所學的內容和所要達到的目標,即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什麼以及學到什麼程度,學生隻要知道了自己學什麼或學到什麼程度,才會有意識地主動參與;三是采用易於學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學語言有自己的獨特性——讓學生聽清楚、聽明白,這就需要教師借助一些技巧,如重複、深入淺出等。如果教師在講課時不具備這些條件,那麼即使教師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