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認真仔細地閱讀文章,是無法真正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的。因此何老師會提前3~4天要求學生閱讀文章,然後提出問題,不限方向,重要的是必須將問題寫在本子上交上來。當提問題成為書麵作業的時候,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問題的數量和質量。
(2)問題的提出需要充分的引導
在《俄國的改革》的課堂上,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引起了何老師的思考:有24位學生提出“彼德一世的改革內容是什麼?”27位學生提出“改革的意義是什麼?”15位學生提出“1861年改革的原因、內容和意義”……這些問題本身並沒有錯,但卻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即使沒有閱讀課文也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很多學生更是借此輕鬆草率地完成閱讀。何老師在課堂上把這些問題和數據列了出來,告訴學生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也會不同,應該使自己的問題更有價值而不是流於大眾,不要敷衍而草草了事。很多學生提出的問題太過淺顯,沒有深入思考的價值,隻需一兩句話就可以結束。如改革的內容、意義等類似的問題其實學生們隻要閱讀課文就可以解決。對於這類問題,何老師指出希望學生們課下應該主動完成客觀的問題,而積極提出值得討論的主觀問題。
(3)問題的提出需要充分的思考
引導學生去朝著正確的方向提出問題,還應該給學生樹立問題的標準。《論語·述而》上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是孔子論述啟發式教學的重要名言,說的是:學生如果不經過思考並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他。應該先讓學生積極思考,再進行適時啟發。提出問題也一樣,何耀芳老師要求提問的學生先拿出自己的見解,而不是拋出問題便撒手不管,這樣的問題對於學生而言才最有價值。如“1861年改革正是因為由奴隸主進行的,所以會把俄國引向了對外擴張的道路,你認為對嗎?”這樣的問題經過了學生真正的思考,提出了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和態度,問題的答案具有豐富性和主觀性,這樣的問題最適合在學生當中展開討論。最後教師的分析應該具有撥雲見日的效果,但一定要用在學生“山窮水盡”之時。
作為教師,應該明確告訴學生怎樣準備、怎樣提出問題和怎樣才是好的問題,這樣學生才能不斷向著好的問題努力,不斷反思自己,走上學會學習的正確道路。
3.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學生除了學會學習,更重要的是學會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釋、解決問題,提高思辨的能力。所以何耀芳老師在教學中注重曆史與現實的聯係,通過問題情境讓學生嚐試著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當今社會出現的問題與矛盾。如在學習《1929~1933年世界經濟大危機》時,在學生思考討論了解了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和經濟危機的表現後,提出:作為國家領導人你認為應該怎樣去解決危機?羅斯福“新政”對緩解當今的金融危機有什麼值得借鑒的地方?當今許多國家采用了哪些方法來緩解危機?這樣,通過課文的知識引申到現實生活,使學生首先感到曆史離他們並不遙遠、學曆史不是沒用的。
古希臘學者普羅泰戈拉說得好:“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洛克強調教學不是給予學生“種種知識與知識的寶藏,而是種種思維與思維的自由,是增進心的活動與能力,而不是擴大心的所有物”。在學校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始終是課堂上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當創造條件盡量發揮學生內在的主體能力,不要將學生單純看做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以問題為紐帶,組織學生圍繞教師或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探索、討論,讓他們在獨立思考、教師引導、互相啟發或爭辯中掌握知識,提高學習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富有創造性的學習能力。
二、教師導學的方法
導學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有時,教師通過一個眼神、一個手勢,或僅僅做出某些暗示,都會誘發學生的思路和聯想,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江蘇省的宋老師通過積極地探索,不斷地積累,總結了教學中的“導學”方法:
(一)問題導學法,變“煩瑣”為簡易
在教學中,需精心設計一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以此帶動全文,簡潔地處理教材,引導學生提綱挈領地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如教《七根火柴》,宋老師設計了一個填空題:《這是一個——故事》。學生要填好這個空,就要對全文作了解、概括,必然就會弄清全文的情節、內容、主題。又如教《皇帝的新裝》,宋老師先讓學生認真讀課文,然後以“一個……的皇帝”的形式,要求學生給本文加副標題。結果,學生在讀課文之後從不同角度概括了皇帝的性格特點,並在副標題中顯示出來。接下去宋老師要求學生用一個字概括這個故事的內容。經過一番討論研究,學生用一個“騙”字來概括。學生認識到,文中的人物,多是上當受騙,既欺騙自己,又欺騙別人的人。而後組織學生討論研究文中的這個皇帝上當受騙怨誰?在學生搞清了這個皇帝上當受騙的根本原因之後,又引導學生討論研究了第四個問題:文中那兩個騙子的騙術並不高明,為什麼那麼多人都上當受騙呢?他們上當受騙的共同原因是什麼?最後學生一致認為,虛偽自私是他們上當受騙的共同原因。這四個問題,誘導學生用極簡練的語言概括了課文的故事情節,認識了文中的眾多人物,特別是認識了文中的主要人物——皇帝,引導學生領會了本文深刻的思想意義,體現了化繁為簡的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