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教師轉變角色:應確立以學生為本的觀念(4)(2 / 3)

在教學《百分數的認識》時,陳老師讓學生收集在生活中見到的百分數,鼓勵他們先與生活中的文本“對話”,然後在課堂上向大家介紹所收集到的百分數(或談談對該百分數的想法),有的同學在酒瓶上找到了百分數,向大家介紹了該酒的度數;有的同學在衣服標簽上找到了百分數,向同學們介紹該衣服的製作成分;還有的同學在自然書上找到了百分數,告訴同學們地球上水資源占了70%,陸地隻占30%的現實……其中一位同學找到了這樣一段資料:地球上可為人類利用的淡水隻占地球總水量的0.0091%,占地球總儲水量97%以上的海洋堿水,人類無法使用,而海水淡化,需要消耗能量。該同學不僅解釋了所找到的百分數表示的意義,更說出了自己的擔憂,向同學們提出了節約用水的倡議。

在這樣的“文本對話”下既讓學生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親近數學、了解數學、運用數學,又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認識所生活的環境與社會,通過自己的反思,把生活經驗上升為數學知識,從而合理有效地建構起數學的認知結構,培養學生“數學地”思考問題的習慣,發展了學生的理性思維,讓“文本對話”走進數學課堂。

二、師生對話,讓學生輕鬆發言

新課程立足於每位學生的發展,課堂無疑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最前沿陣地,也是學生得以發展的最重要場所。要使學生得到發展,先要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能言堂、樂言堂,讓課堂成為他們的話語自由空間,做課堂的主人。

(一)激發情感,讓學生敢說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教師要立足於課堂的教學改革,徹底告別一言堂和注入式的教學作風,把教學民主、教學互動引進課堂。

學生不願說的原因,除了正常的生理因素外,大多是由於怕出錯而導致同學的嘲笑和教師的責怪。作為教師,應當把好學生的脈搏,理解學生的顧慮,消除其思想上的障礙,讓所有學生都能開口說話,以一顆真心、誠心去打動學生。隻有極少數學生願意舉手回答,教師也不要灰心,要抓住每一個好的契機,循循善誘,讓願意發表見解的同學漸次地舉起手來。在形式上,如果學生羞於舉手,就讓他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說,用眼睛向教師看一下(表示想說)也行。在這一環節上,教師的情緒色彩——喜怒哀樂,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教師切忌自己先灰心,把悲觀、失望情緒感染給學生,而且還要鼓勵學生不因一時的失誤而自怨自艾。要知道教師充滿激情的話語,雖不一定能“一石激起千層浪”,但至少也可以“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因此,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教師總要以滿腔激情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使學生產生共鳴。

學生由於智力因素或非智力因素,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有時會啞口無言,或是說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而引得哄堂大笑也不足為奇。在這種情況下,倘若處理不當,一頓嗬斥,一個譏諷,都會澆滅學生思維的火花,給學生留下難以磨滅的心靈創傷。久而久之,就會在師生間形成一道無形的障礙,導致學生怕說、不願說。教育界有這樣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聲中有愛迪生。哪怕是簡單得無法再簡單的問題,也要保護他(她)的純真童心。常見有經驗的教師,總是在學生不能說時,給予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信任的表情,一個禮貌的動作,一個適當的點撥,使學生感覺到教師的期望。可以想象,送上一句“沒關係,坐下來再想想”“說錯了不要緊,隻要肯動腦筋”“隻要能自圓其說,即是有道理”“隻要有勇氣說出自己的想法,你就對”等等,此時學生對教師的感激之情,自然會轉化為對自己的鞭策。教師給學生尊重和信任,學生才會無拘無束地敞開心扉。這樣做,不僅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而且培養了學生良好的人格。

親其師,信其道。在教學中,教師要以自己的熱情去喚起學生的激情,努力營造寬鬆和諧的心理環境,解除學生的防禦、恐懼、緊張、對立等消極情緒,激發學生說的願望,讓學生願意說。學生的激情一旦被激發出來,就會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必將對學習產生極大的熱愛。

(二)授之以漁,使學生會說

說的訓練,不僅要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更要“授之以漁”,讓學生學會說。達爾文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說的方法,輔之以多種途徑,訓練其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學會說話。

目前,總觀學生的課堂回答,其通病是“亂、淺、缺、和”。“亂”就是說話吞吞吐吐,語無倫次,缺乏條理;“淺”就是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深究;“缺”就是隻會從問題到答案,缺少分析過程;“和”就是人雲亦雲,隨聲附和,缺少主見。其病根與學生的思維品質有關。那麼,怎樣克服其通病,提高學生課堂語言表達能力呢?重要的途徑是通過思維訓練教給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