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教師轉變角色:應確立以學生為本的觀念(6)(1 / 3)

天才隻能在自由的空氣裏自由呼吸。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輕鬆和諧的環境裏,思維才表現得最活躍。反之,在壓抑的思想環境裏,在禁錮的課堂教學氣氛中,很難產生創造性思維。因此,一堂和諧生動的課,無論對於學生還是教師都是一種享受。構建和諧輕鬆的課堂,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

湖南省的高老師結合教學實際,向我們講述了如何才能構建和諧的語文課堂,讓學生沐浴在文學光輝中。她認為構建和諧語文課堂的關鍵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死記硬背、機械重複為積極探究、自我建構。也就是要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一)給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把“教”的過程變成“學”的過程

給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看起來是一件小事,也是一件能輕而易舉做到的事情,但是,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卻不難發現,學生自由、充分的讀書時間並不多,以往有些教師把學生讀書當成一種擺設,常常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學生還未來得及好好思考和咀嚼,教師就迫不及待地開始分析講解,結果是學生對課文一知半解,或者是根本沒有自己的真切體會,隻能死記教師的分析,食而不化。這是因為以往的教師考慮得比較多的是如何“教”,總是以自己的教學願望將學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學設計,忽視了學生自己去領悟和感受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教師的教學思路非常清晰,課堂表達非常清楚,也不過是用教師的思維代替了學生的思維。教師以“教”代“學”,把教學過程當成一種理想狀態來設計,又總是想盡辦法去達到自己設計中的理想狀態,課堂就會變得機械、沉悶、程序化,缺乏應有的生氣和樂趣,學生就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和諧的語文課堂追求的是一種真實、自然。其實,閱讀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讀者根據自己的生活閱曆和主觀意誌去審視、感受文本內容及思想感情,進而產生聯想或生成新的思想感情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中也說:“在人的靈魂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如果學生親自去研究和發展某種東西,親自去把握具體的事實和現象,那麼這種駕馭知識的情感就會更加強烈。”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課堂上鬆開手,放寬心,把語文課堂還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讓他們自己去體驗,去感受,去領悟。如在教學《秋天》一詩時,高老師隻是向學生簡要介紹了作者在眾多詩人心目中的印象,配樂示範朗誦了全詩,便把課堂上大部分時間交給了學生,讓他們自我琢磨著讀,一對一互讀互評,挑選讀得好的在全班朗讀,讓他們在朗讀之中體味和推敲詩句,揣摩詩句,鼓勵學生以課文為平台,與文本、教師和同學展開對話,進行深入的探討。一堂課下來,全班學生不但能把這首詩背下來,而且在誦讀的過程中加深了對詩的理解,許多有見地的見解在討論中闡發出來,課堂教學取得了圓滿成功。通過誦讀、研討、交流,學生深切體會到了作者對秋天的喜愛之情,與作者的美好感情形成了共鳴。學生感受到了詩的旋律回蕩、節奏輕快、音韻和諧的音樂美,也領悟出了詩的每一小節所描繪的畫麵的流動的繪畫美。

現在,教師應當更多地思考學生如何“學”,即以學生的求知需求為主線,追求教師和學生麵對文本的平等對話,進而實現心與心的交流。為此,教師一定要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充分的時間讀書,不要輕易幹擾學生,打斷學生,也不要作喋喋不休的煩瑣分析,要讓學生在閱讀中自我領悟,自我建構;不要強求學生對每篇文章的每一句話都理解透徹,要允許他們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慢慢感悟。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主要是通過對符合學生求知欲望、閱讀心理、知識背景的巧妙引導,讓學生自己感悟文本,而引導的線索是學生通過充分讀書對課文的質疑。圍繞學生所提的一個個問題展開研討,從而把學生的閱讀欣賞引向文本的深處,也引向學生心靈的深處。

(二)教學生深刻質疑的方法,使“問”的過程變成“思”的過程

亞裏士多德說:“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我國古代也有“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的名言。學生能夠對一篇文章的理解提出疑問,就表明他們其實已經對文章進行了一番思考。而一旦他們提出的疑問得到了解答,他們便會對這些問題的答案更樂於理解、易於吸收。所以,我們更應該提倡教學問題從學生中來,讓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提出問題,這樣學生在學習的一開始就會處於主動地位,而且能使教師直接把握學生的思維狀況,更增強了課堂教學的針對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益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