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做研究型教師
研究型教師是相對於經驗型教師(即“教書匠”)而言的,指的是在教育領域中,能積極主動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具有職業敏感性、反思意識、合作精神和科研意識,及時發現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問題,針對問題積極探索研究,主動吸收教育科學理論和同行經驗,提出新的切實可行的改進方法,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
教師成為研究者、反思者,意味著教師不再是一個旁觀者,等別的專家、學者去研究與製訂一套改革的方案與方法,而是教師自己在實踐中進行研究。教師是教育改革的動力與主體,不能隻是教育改革的對象與別人成果的消費者。教師最主要的活動場所是教室,教師可以通過科學的研究過程來係統地解決課堂中遇到的問題。“反思”與“研究”是教師以自己的專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專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對發生在自己周圍看似平常的教育現象進行探究的過程。隻有當教師的教育與研究交融在一起,教師的教學與反思有機結合,教師的成果轉化為行為時,教師的行為才有了更富理性的內涵。它是教師由“教書匠”轉變為“研究型教師”的前提條件,也是教師持續進步的基礎。
一、教師成為研究者的必要性
(一)知識經濟時代的特點與需要,迫切要求教師由知識傳遞者轉變為教育實踐的研究者
工業經濟時代,知識就是力量。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本身已經遠遠不夠,至關重要的是知識的不斷創造。因此,知識經濟時代將使人類的社會生活像工業經濟時代依賴於能源一樣,依賴於知識的創新。一旦知識的創新中斷,社會經濟就會像工業經濟時代被切斷了能源一樣,而陷入癱瘓。知識經濟的這種特點,把人類的社會生存、經濟生活從對自然資源的依賴轉向了對人類自身素質的依賴。那麼,怎樣才能獲得知識創新的能力?我們認為:隻有通過教育。由於教育與創新的密切聯係,就使得教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麵臨著深刻的曆史性的變革。這種變革體現在教師身上,就是教師不僅僅是傳統的傳授知識,而且要全麵的培養學生的素質,特別是他們的創新意識與能力。為此,教師要探討育人的規律、反思自身的教育實踐而成為教育的研究者,教師不再是教書匠,而是向學者型、研究型、專家型的教師發展。
(二)教育實踐自身的發展要求教師成為研究者
教育實踐(這裏主要指教師的實踐)本身作為一種感性活動是教師主體的本質力量(包括意識和思想)和目的,以運動形式表現出來的對象化。它的發展要求教師具有創造性,要求教師成為研究者。有位教育專家曾明確指出:教師與研究者的形象趨於一致,“教學活動,就其本身性質而言具有創造性,為了解決教師這一職業向教師提出大量的、典型的或獨特的問題,教師正像任何一個研究工作者一樣遵循啟發式的一般步驟。對教師的職業特征作了仔細研究之後,我們認為可以這樣說:師範訓練隻有在那些具有以下品質、能力和本領的人中間才能完全奏效,即有求知欲、主觀能動性和自學願望;有合理工作方式的知識,有演繹、歸納和類比的能力,在進行一項活動時具有確定其不同階段所必需遵循的邏輯順序的能力;有形成和修改假設、擬訂觀察計劃或實驗計劃以及理出事實與現象之間聯係的能力;對搜集到的材料能加以處理,使之係統化,並且予以說明,從而得出結論;有獨自作出具有科學根據決定的能力;有清楚、確切、簡潔的表達能力……教育過程同研究人員的工作有許多共同點。”因此,教師成為研究者是教育實踐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
(三)教育研究的發展迫切要求教師成為研究者
傳統的教育研究把教師視為理論審視的對象,或接受和應用理論產品用戶的做法(如專家設計課程-教師使用課程-專家評估實踐效果的研究模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教育實踐的發展。
二、研究型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一)高尚的師德修養
教師的師德形象關係到教風、學風、校風,乃至影響到社會風氣。這就要求教師既要有博大精深的學識,又要有德高望重的操行。因此研究型教師要有:(1)高度的責任感。每個教師都要認識到自己肩負的特殊責任和神聖的曆史使命,要用對國家、對社會高度負責的態度投入教育工作中去。(2)“重義輕利”的價值觀。教師需要在金錢和物質麵前保持清醒的頭腦。(3)為學生服務的意識。“教育是一種服務”,教師是特殊的服務員,學生是服務對象。
研究型教師應該用自己嚴謹認真、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來感染學生,使學生養成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態度;要敢於堅持自己的見解,不屈從於權貴,不囿於輿論的偏見,在學生麵前樹立起堅持真理、獨立思考的正義感和人格魅力;隻有為人師表,品德高尚,才能訓導學生,遵紀守法,先公後私,助人為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