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教師轉變角色:應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3)(1 / 3)

轉眼,一年的時間過去了,畢業典禮這天,畢業班的同學都要聚餐,十個同學一桌,自由組合。我擔心羅××沒有同學要,沒想到不少同學都邀請羅××加入他們的聚會,這其中還有不少男同學,望著其樂融融的聚餐,我發現羅××笑得真像一朵花兒!

這位教師讓羅××明白了,她的生活並不是隻有冷眼和嘲諷,她不是卑微的小草,可以任人自由踐踏!她也是一朵動人的花兒,也可以有尊嚴的成長,被人捧在手心美麗地綻放!同時,更教給了同學們正確的“價值觀”,讓他們懂得了寬容和愛心。

二、精講,精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精”是相對於“雜”或“粗”而言的,所謂精講,就是教師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在充分把握教材、課標和學情的基礎上,抓住實質和關鍵,講在點子上,用力在刀刃上。因而“精講”不在於量上,更重要的在於質上。反之,如果不能有效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抓不住要害,講不到關鍵之處,即使講得再少也不能算是精。教學過程中,如果一味地追求少講,完全采取以學生學代替教師教的做法,是對精講的曲解。當然,時間的限製並不是絕對的。難道講5分鍾是精講,講30分鍾就不是精講?更不是以花時間的多少來衡量的。關鍵要看當講不當講。有些內容可以很簡單的課,講5分鍾不為少;而內容較難的重點章節,講30分鍾也不為多。如果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抓不住要害,講不在關鍵處,即使講得再少也不能算“精講”。

在一堂課中,精心用好前20分鍾左右的“黃金”教學時間,用於探索新知、突破重點難點內容,不能用黃金時間“去炒隔天的夾生飯”,保證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自主探索、練習鞏固新知,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

所謂精導,重要的一環就是教師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思考、交流和評價。一個個啟迪學生深思的提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教學效果。課堂提問的設計反映著教師的教學經驗、教學水平、教育思想和創造性。在一堂課中,教師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狀態好不好,問題能不能得到解決。因此,教師的課堂提問要關注的是質量而不是形式和數量,隻有注重提出問題的誘導啟發性、層次的漸進性和時機的選擇性,才能激勵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提供學生顯示自身才能的機會,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

“導”如何求“精”?教師站準位置是前提,設計簡練精要、準確精當、簡捷精巧是關鍵。

1.教師站位要準,既不“越位”也不能“不到位”。要站在側位當好“導師”,不當“講師”或“問師”,不當落後於學生發展的“尾隨者”或“服務員”。要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學習的方法策略,在學生需要的時候及時給以誘導、引導或指導。不要跑到前麵“牽”著學生走,也不能落在學生後麵“放空炮”。

2.訓練目標、內容要簡練、精要,不能過於繁雜求全求多。訓練目標需從實際出發,突出重點難點。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課還沒上就已把自己搞垮了。訓練內容也不是越多越好。作為“例子”使用的閱讀材料、寫作訓練題目,隻要符合訓練要求,能取得最大實效就成,多了反而會加大“認知負荷”,妨礙知能轉化。多讀多寫固然可取,但那是指“例子”之外拓展視野積累的豐富內容,不是搞“題海戰術”。“先做減法,再做加法”,留有餘地,是確定訓練目標、內容最重要的原則。

3.訓練要求、內容理解要把握得準確到位,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之嫌。理解把握不準確,粗疏馬虎,在課堂上亂放炮,就會誤導,牽著學生繞彎子,甚至把學生“導”糊塗。課堂上啟而不發、“發”而不準,不是“啟發”不好用,而是教師自己沒定準調,一腳深一腳淺,逼得學生瞎撞牆。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反而怪學生不“配合”、水平低,這觀點是不對的。

4.訓練思路、環節、方法要簡捷、精巧、實用、高效,力避迂拙、繁雜、華而不實。以閱讀指導為例,從何處切入,走什麼路子,需哪些環節,用什麼方法,必有多種可能,全憑教師選擇。同是一課,1000個人會有1000種教法,哪種教法最巧妙省事,效果最好,特別需要用心比較。此處最見教學功力,最無止境,值得窮一生精力研究。

2003年酷暑季節,帶著對新課程的不解、困惑,浙江省湖州市某中學的陳老師加入了《曆史與社會》新課改教師培訓的行列,成為新課改的第一批“吃螃蟹者”。習慣了以前“師授生學”教學模式的陳老師,本以為不可能對新課程產生很大的熱情,但通過短短一天培訓,不僅徹底改變了他對新課程的抵觸情緒,而且對它產生了濃濃的興趣。就像十幾年前剛大學畢業時一樣,憧憬著新學期的趕快到來。9月,終於開學了,陳老師帶著培訓時學到的一點新課程理念,滿懷熱情、充滿信心地投入這場新課改的實驗之中。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陳老師在教學方法上作了很大調整,“權力下放”,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積極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合作者、促進者”。幾個月的教學實踐,對新課程的認識不斷加深,困惑也隨之而來:課堂“活”起來了,學生“動”起來了,但“亂堂”的現象時有發生,教學任務難以完成;考試怎麼考?對學生要怎樣評價?課本確實圖文並茂,但有時“豆腐幹”大小的內容需一課時完成,確實很難操作。就在困惑之中,陳老師參加了市優質課評比活動。上課的內容是綜合探究三《模擬旅行》一課,課本除了插圖,就是布置給學生的幾個任務,正文內容很少,因此陳老師采取了這樣的上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