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教師轉變角色:應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4)(2 / 3)

(五)教育科研的開展難

教師對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較充分的認識,都願意投入教育科研,但相當一部分教師科研能力差,不知道如何投入,理論基礎缺乏,經驗總結、提煉、撰寫能力不足;目前,不少學校的教師雖然每學期都上交了一篇教學論文,但真正意義上,投入教育科研、參與科研課題的研究與實施的教師不足20%,不利於學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效開展,不利於學校全麵深入地推進新課程改革。

(六)教育質量的提高難

長期以來,由於跨學科教師缺乏,文不通理,理不曉文,特別是高考實施“3﹢X”方案以來,綜合學科的教師之間因學科隔閡而缺乏協調,導致教育質量很難再上台階。近年來,由於高中擴招,新教師的大量增加,由本科院校分入或從其他學校調入擔任高中教學的教師達到了所有教師的四成以上,同時,原來的骨幹教師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也在逐漸老化,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七)學生的教育管理難

受多元文化的影響,學生中出現的不良現象也變得異常複雜。因此幾乎所有的教師都發出了“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管了”的感歎。由於一些教師的組織、協調能力不足,全校教師中能勝任班主任的教師不足五成,學校每年在班主任的任命上,總是很為難。如果此時的教師再不加強學習,努力由隻會教書的“單一型”教師向具有廣博的知識、多種能力的“複合型”教師轉變,將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

二、複合型教師的素質要求

複合型教師是指具有適應教育實踐發展所需的多種意識、素養和能力的教師,如果說單一型教師行為的顯在特征是“濤聲依舊”,隻能“重複昨天的故事”,那麼,複合型教師行為的顯在特征則在於“春暖花開”“走進新時代”。歸納起來,適應新課程實施要求的複合型教師應具有“四種意識、五種素養、六種能力”,即應具有學習意識、研究意識、反思意識、創新意識;具有職業道德素養、教育理論素養、學科專業素養、跨學科綜合素養、信息素養;具有教育科研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課程開發能力、合作交往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更新個人知識的能力。

具體而言,複合型教師應具有如下基本能力:

(一)具備專業知識背景和更強的專業適應能力

這種能力集中體現在綜合課程的要求上。綜合課程往往橫跨多個學科。如“理科綜合”橫跨物理、化學、生物、自然地理,乃至航空航天、環境保護等眾多專業領域,“文科綜合”也涉及原有曆史、地理、公民、思想品德、法律等學科。現有師範院校培養的教師往往局限於某一專業,其知識結構與綜合課程的要求存在相當大的差距,這已成為綜合課程改革的嚴重阻礙。可見,改善教師的知識結構,提高其專業適應能力已迫在眉睫。新型教師要很好地把握綜合課程的實質以及對它進行很好的設計、施教,就不僅需要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還需要較寬的基礎文化知識麵。

(二)要具備高尚的師德

師德是教師的靈魂,是社會對教育工作者的期望和要求。隻有師德高尚,才能敬業、律己、愛生。師德高尚才有人格力量。教師的人格力量是學生成長的重要精神源泉。孩子是很迷信教師的,教師的言行對孩子的感召力是巨大的。教師要為人師表,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要以獻身教育事業為榮,愛生如子,甘為人梯,對學生充滿極大的熱情。複合型的教師應具有完美的職業道德、高尚的情操、豐厚的文化底蘊、優秀的藝術表現,言傳身教,以身垂範。愛學生應是教師多種素質中最為重要的一種。孩子重視教師的愛勝過父母的愛,對師愛的反映比對父愛母愛更強烈。教師的愛會使學生受到感動、感召而引起模仿,使他們產生“應像教師那樣做人”的意向,更能使師生之間架起一座互相信賴的橋梁,自覺愉快地接受教師的教育乃至嚴厲的批評。

(三)具備駕馭教材的能力

新課程的實施,真正實現了“一綱多本”,不但不同的學校可以選擇不同的教材,就是同一所學校同一年級的不同班級也可以選擇不同版本的教材。這就要求教師樹立正確的課程觀和教學觀。在課程觀上,教師要深入理解課程綜合化、彈性化的意義,認識到經驗和活動在課程中的作用,不能將課程當成一種完全“先”於教學的“製度化”文本,而要看到課程的過程性和情境性。在教學觀上,要重視學生學習活動方式的轉變,摒棄視教科書為教學的唯一依據乃至“聖經”的教材觀,改變以落實“知識點”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重視教學的“生活意義”。

(四)具備較強的組織能力和動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