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教師轉變角色:應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4)(1 / 3)

“複合型”教師是“聯絡員”。學校和社會聯係密切,彼此影響。學校要和社會上的各個機構和組織進行交涉,受過良好的社會工作訓練的“複合型”教師是稱職的“聯絡員”。另外,眾多個性鮮明的學生組成的團體必然會產生摩擦,所以需要富有團隊工作經驗的“聯絡員”進行協調。

“複合型”教師是“設計師”。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教育民主化進程的加快,教師不僅要參與教育決策和民主管理,而且愈來愈擁有活動課程設計的主動權。“複合型”教師要根據教育目標,本著有利於學生自由發展的原則,設計切實可行的課程。另外,多媒體技術與計算機網絡的出現給教師帶來了極大的衝擊,它正在使教師的職責和作用發生變化,使教師從“傳授”的角色中擺脫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輔導者。

“複合型”教師是“美容師”。心靈美、儀表美、風度美的“複合型”教師,在學生麵前亮相,則是通過自己的形象示範,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在各科教學中,滲透美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塑造學生的心靈美。

素質教育強調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然而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如何,關鍵取決於教師的綜合素質如何,取決於教師是否具備了實施素質教育的知識和能力。單一型教師在知識結構、教學內容、評價指向、工作方式等方麵都是單一取向的,不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和終身發展,因而單一型教師無法承擔起實施素質教育這一曆史重任。與單一型教師相比較,複合型教師具備知識結構合理、教學內容綜合、評價指向綜合、工作方式注重合作等優勢,因而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和終身發展。因此,素質教育必須由複合型教師來承擔。

從推進新課程改革這一任務來說,新課程通過設置綜合課程,改變了原有課程結構科目過多、缺乏整合的現狀,突破了傳統的分科課程結構模式。這一變化符合了當代科學既不斷分化又在其基礎上不斷走向綜合的麵貌和趨勢。綜合課程要求教師至少具備兩門以上學科的知識。然而從現狀來看,目前中小學大多數教師仍局限在一門學科領域內、缺乏綜合課程意識,各學科教師之間還缺乏經常的、有效的溝通、合作與交流。即使因開設科學課等綜合課程的需要而培訓了部分教師,但由於這些教師受原有單一學科知識的局限,在實際教學中難免出現捉襟見肘的情況。我們還發現,由於自身知識結構單一、狹窄,大多數教師缺乏指導學生進行綜合性、研究性學習的知識和能力,導致研究性的學習方式難以在實際教學中得到落實、推廣。

由此看來,對於實施素質教育、推進課程改革而言,實現從單一型教師到複合型教師的角色轉變具有重要意義。這一角色不轉變,實施素質教育、推進課程改革就難以取得應有的成效。因而,從單一型教師走向複合型教師成為當前教師教育改革、教師專業發展的迫切需要和熱門話題。

一、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由於複合型教師的缺乏而凸顯的問題

(一)綜合實踐課的開展進程緩慢

新一輪課程改革在課程設置上作了較大調整,從小學到高中都不同比例地設置了綜合實踐課程,並將綜合實踐活動課作為必修課,在中小學同時開設。綜合課程的開設對教師跨學科的知識素養和協同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於綜合課程師資的缺乏,不少地方的綜合實踐課尚未有效開展。

(二)校本課程的開發成效不大

實施新課改後,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應試教育的遮障,大多數教師在教育理念、知識結構、教學素養、教學能力等方麵複合程度不夠,在實際教學中仍是“忠於教材”,就“教材”講“教材”,課堂缺乏活力,缺乏延伸,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課程開發能力的不足。學校原有的師資培養途徑、模式、方法、機製已不能適應新課程背景下複合型教師的培訓。

(三)研究性學習未能深入開展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更是一種複合型課程,它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有效方式,需要具有淵博的學識和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的複合型指導教師。由於指導教師的缺乏,研究性學習還未能有效地開展。

(四)選修課開設難

高中新課程標準由學習領域、科目、模塊三個層次構成,其中八個學習領域,包括語言與文學、數學、人文與社會、科學、技術、藝術、體育與健康和綜合實踐活動。設置學習領域能更好地反映現代科學綜合化的趨勢,有利於在學習領域的視野下研製各科課程標準,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體現對高中學生全麵發展的要求。所以高中教師必須勝任“大文”或“大理”的教學任務,學會開展各種選修課,包括基礎型選修課、拓展型選修課及研究型自主設計課,而農村高中急需這樣的教師。因此,高中新課程改革更需要培育一支現代複合型的教師隊伍,以確保新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