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教師轉變角色:應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5)(1 / 3)

學習為研究提供主觀要素,工作實踐為研究提供客觀途徑。但任何一種科學教法、模式無不是研究的直接成果。不重視和善於研究的教師其工作現狀隻能處於一個停滯的基點上,其教育教學活動也隻能是主觀的、一相情願的。不可能擺脫年複一年、日複一日的重複、繁重、低效的勞動。因此,要貫徹素質教育,培育世紀英才,僅靠教師的辛勤工作遠遠不夠。必須要求教師以科學的態度麵對工作,以科學的思維研究科學的方法,以科學的方法從事工作,提高工作過程的科技含量,注重工作效率的提高。教師的這種工作能力蘊涵著對科學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的掌握和運用及對教育規律的把握。而這種能力的形成隻能通過教育科學的研究這一途徑。所以,新型的教師既應是從事具體實踐的教育工作者,又應是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的科研工作者。

3.導師是教師自身定位之標

教師的角色行為定位作為一種思維定式,直接影響到教師所從事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及在活動中教師作用的發揮。按傳統的定位,教師與學生的主體關係是師生關係,其主體行為則是“教”與“學”,即教師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教師怎麼教學生就怎麼學。自然是師為尊、生為從,教為主、學為輔,即所為“從師”。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應試教育開始向素質教育轉軌。人們更加看重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不同作用和地位,由“教學”向“導學”轉變已成為一種改革趨勢。但要真正實現這種轉變,不能僅滿足於教學方式方法的某些探索,而是需要教師從根本上進行角色定位。既然學生不是機械地接受“灌輸”的知識容器,而是自主學習的行為主體,那麼教師自身的行為就應該由“教”向“導”轉變。這裏,“導師”應該是教師行為角色的標準定位。按這種定位,教師是“激導”者、“指導”者、“引導”者和“疏導”者。為還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教師應該“激導”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善於學習、“引導”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疏導”學生自我調整和協調。

教師以導師角色定位,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學習活動的真正主體。這樣培養的學生,既具有吸納知識、進行知識自我儲備和更新的能力,又具有積極發現問題、勇於提出問題、善於解決問題的探索創新能力。隻要教師形成“導師”角色的思維定式,必會自覺規範自己的一切教育教學行為,更多更科學的教學方式、方法、模式必會在教育科研活動中油然而生。這樣才會從根本上實現“教學”向“導學”的轉變,推動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

(二)學校應該做到的

怎樣培養和造就一支適應學校推進新課程改革的複合型教師隊伍,提升教師的職業形象和學校的辦學品味,這是教育工作者特別是中小學校長所麵對的重要課題。

1.改變高師院校培養模式,是打造複合型教師隊伍的根本方法

師範教育是社會和教育事業發展的產物,是培養專業教師隊伍的需要。為確保教師隊伍的來源、教師教育質量的提高,50多年來我國建立了完善的師範教育體係,並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這種封閉性的、定向的師資培養製度也存在不少弊端和不足。如生源單一,有些生源質量不高,畢業生質量不高,由於是定向培養,他們仍被分配到中小學當教師;不少師範院校辦學條件有限,師資、設備、圖書資料不足,學術水平較低;師範院校與社會接觸麵不廣,影響了教育質量。高師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必須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培養大量適銷對路的合格師資。然而,就師資培養素質來說,高師院校與綜合性大學相比並不占優勢,目前綜合性大學人才培養的普遍趨勢就是跨學科複合型人才,並各自開展了不同的教學改革,取得了相當成績。因此,高師院校在人才培養上要多向綜合性大學跨學科複合型的人才培養模式靠攏。我國高師院校的改革不能僅僅局限於局部的微觀問題,如課程問題、教學方法問題,同時也要重視專業設置、培養模式和職前教育與職後教育的溝通等全局性問題。這些問題最後都歸結到人才培養模式上,這要求我們必須研究並設置新型綜合專業。跨學科複合式師資培養中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如何擴大學生的知識麵,提高學生的專業適應能力。

2.強化學習和研究,是提高教師複合型專業知識素養的有效途徑

(1)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形成符合時代潮流的教育觀念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人類進入了學習型社會。一方麵,新技術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可以把最準確和最新的信息傳播給地球上的任何一個人,為教師的學習和受教育提供了無限的廣闊的可能性;另一方麵,信息化社會導致了“知識爆炸”,這在客觀上要求教育的主題發生根本的改變,即要求學生的學習目的從傳統的“學會知識”轉移到“學會學習”上來,相應的,教師的教學目的也必須從注重“知識傳授”轉變到注重“知識創新”上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進一步加強學科知識素養,拓寬文理知識基礎,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更要注重學習最新的教育理論,及時地更新自己陳舊的教育觀念,樹立起符合時代潮流的教育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