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教師轉變角色:應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7)(1 / 2)

在進行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時,重視和加強對教師教育觀念的評價,鼓勵教師更新觀念、改革教學方法,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的基本保證。長期以來,由於受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學校教學工作沒有完全擺脫以知識傳授為中心、以知識灌輸為基本方式、以知識再現能力為終極目標的教學體係。教師、書本、課堂構成的軸心始終控製著學校整體機製的運行,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製約了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麵發展。

在實施素質教育、全麵推進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師的角色應該從隻注重傳授知識向既傳授知識又培養學生能力的方向轉變。教師要在教學目標設定、教學內容組織和學習水平評價等方麵,鼓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指導學生構建適合本人特點和社會需要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使其傳授的知識得以“內化”為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內在素質。在相當程度上,學校的教學目標是否實現,學生能否成為社會真正需要的高素質人才,與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地組織教學過程有著密切的關係;與教師是否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有著密切的關係。而這一切都取決於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和自身素質的提高。

新課改追求人的全麵發展,需要一個和諧、平等、民主的教育生態環境,而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為教學民主作風的生成奠定了基礎。真正的教學民主要求:教師和學生要在人格上實現真正的平等,這樣才有可能建立一種正常的教學秩序。教師要善於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學需要,以自己的人格、形象和情感努力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形成師生合作的課堂氣氛。教師對學生還應一視同仁,師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關心,通過開展一些活動形成奮發向上的學習氣氛。基於此,對教師進行教學評價還要考慮到教師的教學民主作風,這也是影響學生全麵發展的一個因素。

(二)建立科學的便於操作的教師教學評價標準

客觀地評價一個教師的教學質量,應當是多角度、全方位地進行,才能真正起到引導、促進新課改深入進行的作用,如對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的評價。評價標準要經過充分地調查研究,按照新課程實施的要求,建立一套科學的便於操作的教師教學評價體係。同時,參與評價的人員應有相關專家、同行及感受其教學全過程的學生。對評價指標的設計,如學生調查問卷、應屆畢業生調查問卷、教師調查問卷、專家及管理者聽課意見表等,將直接影響評價的效果。因此,在設計這些調查問卷時,要做到科學、合理,力圖反映出當代合格教師的基本要求和優秀教師的提高要求,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的思維等方麵有明確的導向性,並做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主動適應新課改的要求,以達到真正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同時,要改變教學質量評價指標不分學科、不分年級的“一刀切”現象,走出把教學質量評價單作為對教師年終考核標準的誤區,發揮教學質量評價促進和改善教學的真正用途。充分利用學校網絡資源,開發用於評價的計算機支持係統,建設一套多學科、相對完備的評價“指標”庫,使教師可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情況,在學期中間自擬問卷在網上進行調查,及時獲得反饋信息改進教學,並逐步開展網上評估,使管理工作更加科學化、現代化、信息化。

另外,在對各種評價結果數據的認真統計分析基礎上,不要絕對地迷信於這些“科學數據”,還要通過開展學生座談會等形式,深入學生中間,進行多方麵了解。由於各種原因,學生有時給教師的評價偏高或偏低,不能在促教促學上發揮真正的評價作用。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評價,教師和學生都可以獲得反饋信息,從而對教與學的活動進行有效調節,使教學活動的價值達到最大化從而不斷優化教學效果。

(三)構建發展性的教師評價製度

教師評價應該是一種評價與教師發展的整合,我們應從多維度考核教師,既要有管理的“硬件”指標,又要有教師發展的“軟件”規劃。考評的指標和方法一定要切實可行,盡量做到科學性、客觀性和全麵性,把主觀估算的因素降到最低。在評價內容上,注重全麵性,既考評教師的教育教學效果,又考評教師的教育教學思想、教學行為以及教學方法;既考評教師的教學內容,也考評教師的職業道德;既考評教師已有的業務水平,也考評教師的業務進修。從評價主體來看,不僅有學校管理者的評價,也有教師本人和學生的評價,變“過去自上而下的單向性評價”為“雙向性評價”,注重教師對評價的積極參與。教師不僅參與評價過程,而且在教師評價或指標方麵也擁有發言權。評價者不再是“法官”,而是合作的“夥伴”。通過評價,重在喚醒被評價者的主體意識,使教師正確認識自我,認識和把握自己今後發展的方向和規律,明確自己的優點,增強信心,發現不足,努力改進。從評價方式來看,注重把教師的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正確看待量化計分,因為教育教學工作中不可量化的因素太多,考評時應盡量做到定性與定量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