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做學生的貼心朋友
新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改變師生關係,通過交往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這實際上是要求我們教師放下尊嚴和架子,從講台上走下來,學會蹲下身子看學生,和學生敞開心扉交流,成為學生的朋友,用真情感動他們,用真心愛他們,把他們視為自己家庭成員的一部分。
一、敞開心扉,讓學生了解自己
新課改要求教師轉變角色,放下架子,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教師要敢於向學生打開自己的心扉,甚至敢於把自己背後隱藏的“私”字亮出來,讓學生明白教師也是有人情味的,這樣就會無形中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覺得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陪伴自己生活、學習的大朋友。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都強調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了解學生的知識背景、生活背景,既然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過程,那麼我們有什麼權利不讓學生對教師了解得更多一點呢?有的教師唯恐學生知道自己的一些事情,總是教導學生“問有關學習的問題,不該問的不要問”。幾年下來,學生隻記得教師的一副麵孔,連教師的年齡、家庭住址都不知曉,就更不要談與教師成為朋友了。
陶行知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理發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教師也要敞開心扉,讓學生了解教師,了解教師的教育方式,了解教師的人品。所以教師應該以一顆真誠的心走近學生,談談學習,談談生活,和他們分享自己的小秘密,讓學生更加了解你,信任你。在學校裏,一般青年教師往往受到學生歡迎,因為他們更會創造激情,他們喜歡將自己的好惡與學生分享,他們可以毫無拘束地和學生打球,和學生一起吃泡麵。學生還可以成為很好的傾聽者,為教師來排憂解難。教師要懂得向學生表達:“教師是人,然後才是教師”的觀點。
在《班主任》雜誌上有這樣一篇文章,描述了“我心目中的好班主任”
或許,他正年輕;或許,他已人到中年。但他的心時刻都能感受到學生的青春悸動。課餘時間,他和學生們一起議論“八榮八恥”,一起暢想和諧社會,一起談論伊朗核問題,一起了望台海局勢,一起討論“超女”的利弊、“國足”的得失。他會聽學生們唱《月亮之上》,學生們也有幸聆聽他唱的《隱形的翅膀》……
學生們把他當成知心朋友,喜歡與他分享考試成功的喜悅,或者向他傾訴麵臨的壓力、心裏的緊張和成績下降的失落。他也給學生們講述自己經曆過的曲折、曲折中的奮起和奮起後的收獲。男生們願意向他傾訴胸中的豪邁、遠大的誌向;女生們願同他交流心中的秘密、成長的迷惘。他娓娓的話語,讓男生倍增無窮的力量,讓女生黯然的眼睛重新閃亮。他會為學生的成功而孩子般地雀躍歡呼,也會為學生失去親人而垂淚神傷。他快樂著學生的快樂,悲傷著學生的悲傷。
他與學生一起自由呼吸著校園裏空氣的芬芳,沐浴著知識的光輝。他與學生一起走出校園,去感受大自然空氣的清新,去觸摸社會發展的脈搏。春天裏,去看田野裏草綠大地,江河裏春潮翻滾;秋日裏,到工廠聽機器轟鳴,感受科技與時俱進……
教師要想成為研究者,首先必須具備實事求是的態度,對自己不能夠解釋的問題,敢於說“我不知道”,對學生坦言相告。學生並不會因為教師的一句“不知道”而瞧不起教師,相反,他們會因為他的坦誠,更加信任他。
二、深入學生的生活,能分享他們的快樂和痛苦
你知道現在學生在玩的遊戲內容嗎?你知道現在學生每天談論的話題嗎?作為一名教師,如果沒有切實走進學生的生活,蹲下身子,平視地觀察學生,了解學生在做什麼、說什麼、想什麼,就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教師隻有沉下心,花點時間,切實走進學生生活,知其源,才能求其法。
(一)非主流文化——了解學生生活的重要途徑
走進校園,你隻要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校園裏,經常有背著教師做“拇指運動”的手機族們;課餘間,網絡遊戲成了必不可少的談論話題;課桌上,“塗鴉”之作琳琅滿目;宿舍裏,電話粥常煲不衰,“臥談會”此起彼伏……
1.非主流文化之一——拇指文化
隨著網絡、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一個嶄新的E時代正向我們走來,同時,也產生了一種新潮文化——拇指文化。“拇指”一族拖曳著一股颶風,席卷了無數個校園。凡是其掃過的角落,無不拖著拇指劃過空氣所遺留下的痕跡。在中學生中,“有事打我手機”已經成為一種時尚,諸如“發短信息”“手機上網”之類幾乎成了部分學生的口頭禪。據一項對中學生抽樣調查顯示,初中生擁有手機達到11%,高中生擁有手機達到15%,目前沒有手機但準備買的超過了31%。使用手機固然給學生帶來了方便,但也帶來了一些負麵效應:超前消費意識,尤其是對時尚的追求往往伴隨著虛榮心,驅使他們互相攀比,加重了家庭負擔;一部分同學上課發短信、下課聊天,對學習有很大影響;少數學生的手機還具備上網功能,但網上的許多內容、短信息都不適合學生,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