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教師轉變角色:應走進學生的心靈(4)(1 / 3)

國外的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把出生不久的小猴從母猴身邊拿走,代之以兩個假母猴。一隻是用金屬做成的“有奶”的母猴,一隻則是用絨布做成的“無奶”的母猴。小猴可以在金屬母猴那裏得到奶吃,可以在絨布母猴那裏得到溫暖和愛撫。結果表明,小猴總是長時間地依附在絨布母猴的懷抱,特別是在恐懼的情況下更是如此。隻是在吃奶的時候,才接近母猴。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到溫暖的撫育者的重要性。

愛是人類普遍具有的心理需要。哲學家說,愛是一種特殊材料製成的媒介物,它使人容顏煥發,青春常在;文學家說,愛是一首激動人心的抒情詩,讓人心潮湧動,熱情澎湃;醫學家說,愛是一劑千古難覓的心理良藥,令人經絡疏通,憂愁不在;教育家說,愛是一種無與倫比的教育手段,使人學業有成,精神百倍。每個學生都想得到親人、朋友和同學的關懷、信任、尊重和愛護,並且也願意用同樣的感情去愛周圍的人,然而更使青少年關注的是學校中教師的愛。“師愛”即教師對學生的愛,它不是一個單一的心理成分,而是在教育實踐中,由教師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種高尚的教育情操。“師愛”具有職業性、原則性、廣博性。一般表現為對學生的關懷和愛護、尊重和信任、理解和同情、熱情期望和嚴格要求。

“師愛”的心理功能主要有激勵功能、感化功能、調節功能和引導功能。

(一)激勵

教師的表揚會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當學生有好的表現時應及時表揚。被教師表揚時,學生會從內心產生一種優越感、自信心,這種力量促使學生不僅在學習上加倍努力,在班級管理中也願意以身作則、獻計獻策。一個學生能得到教師的愛,就會感到溫暖、舒適,從內心願意接受教師的教導,願意改正身上的缺點、積極向上,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這樣就把一種外部的社會心理因素轉化成為學生內部的道德因素,進而轉化成推動他們前進的內部動力,“師愛”對學生成長的激勵功能也就展示出來了。在學生犯錯誤時,應心平氣和地與學生交談,找出問題的原因所在,從而積極尋求相應的解決方案。要學會客觀分析,不要一味地批評、訓斥。尤其是學困生,逆反心理較嚴重,如果處理不好,很可能引起他們的反感,班級管理也就無從談起了。

(二)感化

學生情感體驗強烈而富有熱情,但其兩極性也很突出,尤其是成績較差的學生易產生自暴自棄的思想。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教師一定要注意潛移默化教育方式的作用。首先要將事情的情理講清,並試著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了解他們對問題的看法及相應對策;而後提出自己個人的想法供學生參考,並講出自己如此做的理由及後果分析。在兩相對照中,讓學生自主選擇問題解決的方案。在與成績差的學生交往中要注意摒棄個人的偏見,就事論事,不要急於下結論,而是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後由學生自己思考,必要時再回饋教師相關資料如心得、感想等。這樣“師愛”如一團烈火融化了學生冰冷的心,使他們逐步從自卑走向自尊、由落後轉為上進、在悲觀中看到希望,實踐證明,其無窮的感化力量是其他任何教育方式都無法取代的。

(三)調節

師生關係應該是一個雙向的情感交流過程,是一種心與心的碰撞,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教師要態度和藹、平易近人,應敞開心扉,建立一種亦師亦友的協調關係。一方麵有利於在發生矛盾時澄清事實,了解事情的原委;另一方麵有利於了解學生的性格特征,拉近兩者之間的距離,建立起一條心靈相通的橋梁。教師如果總是以訓斥的口吻和學生說話,或站在較高的位置俯視學生,不能平等地對視,學生就不敢表述自己的觀點與想法,覺得自己沒有發言權,更談不上溝通與接納了。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學生並不想與教師對立,而是教師因為教育方式的生硬拉大了兩者之間的距離,產生溝通的壕溝。

(四)引導

社會心理學研究認為,人們普遍願意模仿他們所崇敬、愛戴的人,青少年更是如此。由於師生之間相互的情感互動,學生心目中的教師形象日益高大,其模仿的動力就會不斷增加,當然也就有利於教師工作的開展。學生特別注重教師的儀表和行動,並不分對錯地刻意模仿。這說明教師在這方麵一定要注意以身作則,以身示教,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提升自己的個人形象,充分發揮楷模作用,要求學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應該做到。同時教師也要多與學生接觸,關心、愛護她們,了解學生的近期情況,適時聽取學生對自己的評價,不斷改正自己的缺點,發揮優勢,做到自己與學生共同進步。要有效實現這種引導作用,具體要求教師在日常的生活與工作中主動、熱心,尤其是對住宿學生要格外注意噓寒問暖,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愛;另一方麵也要直言自己的缺點,與學生共同改正、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