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教師轉變角色:應走進學生的心靈(7)(1 / 3)

教育家阿莫那什維利認為:“衡量教師好壞的一條重要標準是你的學生是否有閱讀的願望。如果大部分不願意閱讀,那麼這個教師就不是一個好教師;如果班上大部分學生都願意閱讀,那他就是一個好教師;如果班上全體學生都喜歡閱讀、熱衷於讀,那他就不僅是一個好教師,還是一個優秀的教師。”對話的前提就是學生充分的閱讀即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如果失去了學生富有個性的閱讀體驗,那麼對話也隻能是“空中樓閣”。同時,隻有學生對閱讀文本產生濃厚的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表現欲望,這也是課堂能行之有效地進行師生共同對話的基礎。

(2)從“尊重”學生思想,到“積極”參與對話

讚可夫在《知識的談話》中說道:“當教師解釋他要說明的事件和談話的時候,必須克服那種形式主義、裝腔作勢的作風。如果班級裏能創造一種推心置腹地交談氣氛,孩子們能把自己的各種印象和感受、懷疑和問題帶到課堂中來展開無拘無束的談話,而教師以高度的機智引導並參加到對話中,發表自己的意見,就可以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同時,托蘭斯研究表明:兒童往往因教師不能理解支持他們的思想而隱藏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對他們的對話欲望產生了嚴重的抑製作用。可見,尊重學生思想,是師生“對話”的情感基礎。隻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才能在師生互動中形成體驗、探究的氛圍。更關鍵的是,生生之間也必須是平等的,教師既不能在課堂教學中使一部分學生成為“對話”的“貴族”,也不能使一部分學生淪為“對話”的“奴隸”。要實現生生之間的平等,教師就要學會調控自己,清除自己的依賴心理,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平等對待學生,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2.用“心”鑽研教材,開拓對話“空間”

要實現課堂上教師、文本、學生三者有效的“對話”。除了尊重學生體驗之外,還必須建構在教師很好地把握教材的基礎上。於永正老師也曾經說過:“我備課沒什麼訣竅,就是那麼翻來覆去地誦讀、默想,當讀出自己的理解、情感,當讀出了文章的妙處,當讀出了自己的驚喜,我便敢走進課堂。”可見,教師走進課堂與學生進行“對話”時,先要靜下心來與文本對話,開拓對話“空間”。這樣才能使師生雙方與文本的契機程度越深,“對話”水平就會越高、越有效。

(1)向文本要空間

教師的著力點應放在疏通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渠道上。讓學生直接麵對文本,充分感知。閱讀時,各種相關的知識與生活體驗都被讀物的信息激活,與文本意義發生碰撞。也就是說,文本給對話提供了憑據和依托。教師善於挖掘文本中的“引爆點”,組織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借以形成獨特的體驗,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祁彩琴老師在上《“諾曼底”號遇難記》這篇課文時,就設計了一個問題:“哈爾威船長為什麼不救自己呢?”一時間,學生的思維活躍,都紛紛再次細細地讀課文,認真地思考,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就應該善於從無疑處質疑,引發學生再次品讀文本的興趣,開發學生廣闊的思維對話空間。

(2)向生活要空間

有些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置之度外的,教學前有意地指導學生留心去觀察,從而在實際觀察中認識生活,擴大視野,理解課文,給“對話”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空間。如教作文課《從生活中找“米”》這篇課文之前,祁彩琴老師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觀察有哪些是“米”?並把它寫下來,學生帶著這個問題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等教學時,每個學生都寫了滿滿的一張紙,而且學生還說有很多事例沒寫進去。這樣使文本與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演繹成平等、開放,不斷生成創新火花的對話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