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教師轉變角色:應提升自己的教學智慧(1)(1 / 3)

13.豐富和完善自身的教學藝術和策略

新課程提出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以及自主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為此,教師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策略,來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身的教學藝術和策略,要根據不同的學情和教材,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

一、創設教學情境的策略

教學情境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學習的具體的現實環境。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也就是說,知識的獲得是具有情境性的,在此就簡要談談創設各種情境的策略。

(一)和諧性情境

創設人際和諧的教學情境,是學生善學、樂學的前提。可以減少學習的疲勞和壓抑感,增加學習的愉悅和成就感。建構和諧的課堂情境,一要破除對“同一”“唯一”的迷信,允許學生在參與中表達不同的觀點,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甚至允許學生對教師直接質疑,為學生創造寬鬆的課堂氛圍。二要給學生預留空間,允許學生在互動中“犯錯誤”。“犯錯誤”是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教學的表現之一,比不假思索地接收標準答案更可取,隻有在寬容的課堂氛圍之下,學生的個性思維才有存在的空間,才有其發揮價值的平台,學生的互動參與才會有保障。

(二)直觀性情境

直觀性情境主要包括實物情境和模擬情境,它是根據教學需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利用實物、錄像、電影、幻燈、圖片、圖表、模型、實驗以及多媒體等形象手段,激發學生情感,把學生引進知識的殿堂,從而全麵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感覺器官,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在創設直觀性教學情境過程中,首先要結合教學實際,選擇恰當的直觀手段,並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目的地觀察、思考,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解決觀察與思考中的疑難,從而獲得較全麵的感性認識,更深刻地掌握理性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征,發現事物之間的聯係,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其次要適時進行直觀演示,也就是在教學最需要的時候進行。要引導學生在觀察思考中產生體驗,促進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真正達到創設形象情境,渲染課堂氣氛,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習能力的目的。

(三)趣味性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人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材料的興趣”。從本質上講,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蘊含在知識本身之中的。因此,我們教師要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礎上,既注重教學手段的多樣性,又要注重教學語言的感染性。在教學手段上,教師可以采用故事、小品、小傳、史實、傳說、寓言、笑話、歌曲、謎語、表演、遊戲、辯論等多種方式創設情境,激情引趣,這種興趣通常是直接興趣,主要是調動情緒,渲染氣氛,拓展思維。在此同時,教師還要講求語言藝術,用深入淺出、聲情並茂的教學語言、體態語言,引導學生入情入境,使學生在有趣的情境中產生情感體驗,認識事物本質,發揮間接興趣的作用,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問題性情境

所謂問題性情境,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層次地精心設計,提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激發學生求知熱情,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其創設方法很多:第一,可通過課本插圖、日常生活常識、實驗現象、詩歌俗語、多媒體展示等方式創設問題情境。第二,可通過教學過程中產生的矛盾信息和學生親身體驗創設問題情境,這些問題更具有深層次性。在問題情境創設中,教師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當一個人感到需要弄清“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時候,他就把自己的思維發動起來了,思維因問題而動,因問題而深入,並以問題的最終解決為目的。隻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才能促使學生邊看、邊聽、邊思、邊議,逐步培養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敢爭論的精神。培養學生主動觀察→尋找問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五)生活性情境

學生所學的許多知識與生產實踐及生活實際聯係緊密,若將生產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作為問題,引入課堂,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學習欲望,使學生想學、要學,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把握好教學內容與學生認知結構的和諧統一,創設合理的生活情境。一要挖掘生活素材,把教材中比較抽象的知識生活化,打通知識與生活間的無形屏障,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使抽象的語言形象化,枯燥的文字生動化,學生學得興趣盎然。二要引入一些生活實際問題,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當遇到陌生問題時,認知發生衝突,產生探究欲望,也就是對前人經驗的總結進行思考、探究,實現知識的再創造,從而發展創新思維。三要運用新知設計生活問題,培養應用能力,在教學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學生就不再視學習為負擔,他們在愉快的生活實踐中既內化了知識,發展了能力,又體驗到知識的價值,增強了學習的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