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教師轉變角色:應提升自己的教學智慧(2)(1 / 3)

打造高效的課堂應將課堂還給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動”起來。在傳統教學中由於班級人數、授課時間的限製,教師很難做到麵向全體學生,於是教師往往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教學質量無法保證,妨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在新的教學理念下,小組合作學習是教學中經常采用的方式。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小組成員可根據自己小組的探究情況先進行組內的交流和溝通,統一思想;然後再進行全班交流,相互補充,達成共識。這樣增加了同學間交流的機會,培養了團結協作精神。作為小組合作學習的延伸,“兵”教“兵”是藺老師在習題課以及課下經常采用的方式。藺老師給同學們講解總複習上《歐姆定律》部分的習題,但剛講了幾道題就有同學坐不住了,於是藺老師決定改變計劃,由同學們自己講。沒想到同學們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且一發不可收。這節課後麵的題目都是由同學講的。大家聽得很認真,不明白的地方和有爭議的地方還向小老師提問,甚至常常為一個問題爭得麵紅耳赤,爭論不出來的問題才向藺老師求救。經過討論基本上每道題都是一題多解,並且許多解法是藺老師預先沒有想到的。下課時,同學們還意猶未盡,搶著將下節課自己要講哪道題提前占下來。第二天,藺老師來到教室時,吃驚地發現:黑板上已經畫滿了電路圖,小老師們早已經做好了準備。

三、探究性學習教學策略

探究性學習是以學生探究為基本特征的教學活動。為了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掌握獲取知識的本領,提高學習效率,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教師必須研究“如何教”的問題。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探究的能動性,讓學生自主發現規律、尋找方法、探究思路、解決問題,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給學生以最大的發展空間,科學設計教學的方法、步驟、程序,並注重教學過程,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

教學策略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是幫助教師有效完成教學任務與目標的方法和途徑,優化的教學策略能促進學習策略的優化,改善教學效果。教學策略蘊涵著一定的教學思想,以一定的教學理論為支撐,對教學策略的研究必然有助於教師理論素養的提高,同時由於教學策略還具有外顯的、可操作的特性,這又必然促進教師實踐經驗的積累、實踐能力的增強。探究性學習教學策略的研究是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需要教師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投身改革洪流,做一個探究者。因此,建立一套操作性和適用性強的實施策略是目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必需的。總結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探究性教學大致包括產生問題意識、形成假說、整合資料、得出結論、驗證結論、反思與評價六個階段。這也是我們進行探究性教學所必須經曆的六個步驟。

(一)產生問題意識

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蓋澤爾斯把“問題”分為三類:其一,呈現型問題。這類問題是由教科書或教師給定的,答案往往是現成的,問題解決者隻需要“按圖索驥”,就能獲得與標準答案相同的結果。其二,發現型問題。這類問題是由學生自己提出或發現的,可能有已知的答案,也可能還沒有已知的答案,因此,它們往往通向發現和創造。其三,創造性問題。這類問題是人們從未提出過的,全新的。在我們目前的教學中,呈現型問題是出現頻率最高、最典型的問題,而發現型問題隻是在某些教師的某些課堂上才會出現,創造性問題則更是少之又少,或者可以說在我們目前的課堂教學中幾乎沒有。我們這裏所說的產生問題意識,主要指的就是將學生置於問題情境當中,激發他們對問題、現象保持一種敏感和好奇心,從而提出問題,這裏的問題主要是發現型問題和創造性問題。

因此,要使學生產生問題意識,在具體的探究性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具備如下三種意識:

1.對象意識

在教師眼中,每個學生都應是有個性、有特色、有思想的鮮活個體。這就要求教師要善於觀察,了解學生的發展傾向、特長、愛好以及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情況,甚至還要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以做到“心中有數”,“心中有人”;另外,既然學生有意識,會思考,那麼教師就應該相信學生的智慧和能力,應放手讓學生大膽地提問、大膽地假設。

2.環境意識

羅傑斯認為,“心理的安全”與“心理的自由”是創造的兩個條件。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種自由、民主的氛圍,以激發學生的思維。為此教師要做到: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性行為,不反對猜測,特別是具有一定道理的猜測;對學生所犯的錯誤有高度的容忍精神以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鼓勵學生不斷思考、實踐;尊重就開始在學生,使學生在決定探究什麼問題時有真正的發言權;鼓勵學生大膽創造和想象,不能因為學生提出一個你看來是不切實際甚至荒誕的問題就反對甚至嘲笑學生;教師可以充當“未知者”和學生一起探究,這不僅減輕了學生的壓力,激發了他們的興趣,而且增強了師生互動,同時也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直接向學生提供定義、解釋概念、給出答案、陳述結論的單向、枯燥的知識傳遞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