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教師轉變角色:應提升自己的教學智慧(3)(1 / 3)

由於各種原因,學生在學習上的差異一般會呈現出好、中、差三個層次,這種客觀存在的層次差異,不僅教師心中有數,往往大多數學生也各自心領神會,師生間這種“心照不宣”的共識,常常由於教師怕傷害一些中、下層次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難以啟齒,不好明確。要實施分層目標教學法,教師就不能回避這一問題,但要考慮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當眾宣布學生的分層情況,而應十分注意講究方法。比如,可分別找學生談心,引導他們冷靜地麵對差異,明確自己的定位層次(當然這種分層,最好隻讓學生本人知道,教師也要注意為他們保密);同時,要讓學生懂得這種分層是相對的、動態的、暫時的,隻要自己努力,就可進入更高層次;還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教師進行分層的目的,不是置自己於“死地”,不是給自己難堪,而是幫自己選準“起跑線”,放下思想包袱,配合教師實施好分層目標教學法。

2.要結合學生的分層情況,對教材進行分層處理

教師應在吃透教學大綱、教材和抓好學期備課、單元備課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進行課時備課,要把每一個課時的教學要求,相對劃分出高、中、低三個層次,也就是為學習較好的學生製訂出一個較高層次的學習目標,為學習中等的學生製訂出一個中層學習目標,為學習較差的學生製訂出一個較低層次的學習目標。在為各個層次學生分別設計好適度教學目標的同時,教師還要仔細考慮好課堂上如何對學生提問和板演等具體問題。

(二)“上課”,要自覺運用分層目標教學法

上課,是運用分層目標教學法的關鍵環節,教師主要應該做好兩項工作:

1.適時明確分層教學目標,鼓勵學生個個努力達標

每個學生雖然在相對保密的情況下,知道了自己目前所處的層次,但具體到每節課時,又常常不知如何找到自己的學習位置,因此,程老師一般在每節課的開頭,向學生展示各個層次(為了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要將學生直接分為好、中、差層,而應稱作為A、B、C層)的教學目標,由於每個學生學習目標明確,且難度不一樣,避免了好學生“吃不飽”,差學生“吃不了”的現象發生。

2.分層把握教學要求,力求人人學有所得

中小學生的主要心理特點:一是愛表現自己;二是愛聽表揚話。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應時時瞄準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用課堂提問和板演練習等形式檢查學生學習達標情況,采取因人提問、分層設題的辦法進行。比如,讓一些學習較差層次的學生,多回答一些識記性提問,多做一些難度較小的題目;讓一些學習中等層次的學生,多回答一些需認真思索的提問,多做一些難度適中的階梯性題目;讓一些學習屬於較好層次的學生,多回答一些智力運用性的提問,多做一些難度較大的綜合性題目;對回答正確的學生,特別是中、差層次的學生,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盡可能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都有獲得表揚的機會,讓學習較差的學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快樂,讓學習較好的學生感到有壓力,使好的不驕,差的不餒。

(三)提問分層

為了能鼓勵全體學生都能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充滿生機,針對各層學生的目標要求和具體情況,適當設計一些難易不一、梯度不一的問題,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如:對反映教材基本要求的基礎型問題,要求全體學生掌握特別是低層次的學生要好好回答;對反映教材一般要求的典型習題,要求中、高層次特別是中層次的學生要認真思考回答;對反映教材較高要求的靈活型習題,重點要求學習成績較好層次的學生去思考回答;當然也鼓勵其他層次的學生量力而行去試一試。總之,有思維難度的問題讓A層學生回答,簡單問題優待C層學生,適中問題的回答機會讓給B層學生。學生回答問題有困難時,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點撥。

(四)練習設計分層

練習設計要因層製宜。設計練習題時,不在乎“量”,而在於“質”,切忌在教材所編習題中任點幾題讓學生“一鍋煮”,而應在緊扣教材的同時,適當設計一些不同類型的練習題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可分為三層:第一層練習題,是把教材中最基礎的內容改造成探索性問題。重點考慮讓C層學生能夠接受,兼顧A、B層學生的查漏補缺和探索性誘導,同時對全體學生滲透最基本的學習方法(複習課則用第一層練習全麵覆蓋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讓A、B層學生夯實基礎,讓C層學生查漏補缺),這一層練習題一般設計為客觀題,大多數學生能夠短時間完成並產生猜想。第二層練習題是引導學生嚐試的問題,屬於“理解”和“掌握”層的基本練習,設計時則根據每堂課的內容按大綱要求,把應當涉及的基本知識變式成主觀題,這些練習題要求反映普遍性,體現基本方法、步驟、規律和應用範圍,必要時還要暴露學生通常可能產生的知識“盲點”,題量以B層學生能夠完成為準。第三層練習題的目標是運用和變式訓練,一般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教材內容決定是否設置和所設練習題的難度,並且可以達到靈活運用的程度,重點解決教材的前後聯係、解決問題的關鍵(如為什麼會想到這種辦法、技巧等)、進行能力訓練以及問題的規律性探索;經過一個月、一個學期甚至更多的時間逐步提高後,再由易到難、逐步地增加這種題目,使學生逐步達到A、B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