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教師轉變角色:應做學生的心靈導師(2)(1 / 3)

中醫學在治病救人的時候,有“外敷加口服”的所謂“外撥內攻”療法。那麼教師在矯治學生時,既要外部施壓,要讓他們內心起變化。教師說服他們之後,讓他們發自內心地寫出心理說明書。在心理說明書中詳細地敘寫以前上網的過程(時間、地點、參與人員)、心理特征及上網成癮後種種不良行為等,並分析上網成癮的危害。同時,可以寫家人對自己的期望,寫過去的理想、童年的夢想,寫自己的將來,寫自己身邊的同學比自己進步了多少等等。邊寫邊反思,重拾過去那些勃勃雄心,喚醒沉睡的鬥誌。然後,教師根據他們的文章加以歸納、分析,找出原因,指出弱點,耐心教育,悉心引導並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在征得其本人同意的情況下,有時可以把他們寫的最感人的文字念給全班同學聽,不僅讓全班同學受教育,而且可以起到對他們的監督作用。這樣,他們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思想洗禮後,上網的強烈意識會逐漸減弱,最終戒除掉網癮。

(四)學會做人,學會學習

立人先立德,成長先成人。教師首先應從如何做好人的角度,幫助網癮學生樹立起學習信心,製訂學習目標和計劃。網癮學生的思想裏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他們因空虛無聊而上網,又因上網後越發空虛無聊。那麼教給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則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從這個角度入手,其餘的問題可迎刃而解。

學習是學生的天職。這是人人皆知,也是每個家長和教師都非常重視的。老教師隻有在教育迷戀網絡的學生怎樣做人之後,才能圍繞學生的學習開展工作。那麼怎樣讓迷戀網絡的學生走進知識殿堂、提高學習興趣?教師的工作可分為前中後三個階段。前期(可能為期二周),每天早上教師指導並同他們一起製訂當天的學習目標和計劃。每天晚上要求他們寫日誌,反思當天的計劃完成得怎麼樣,寫當天的讀書感受等等。教師應天天檢查並提出相應的改正意見。中期(可能為期一月),可抽查其學習情況,如作業、聽課等,有針對性地找些資料書、試卷讓他們完成。這個時期對他們的作業不能要求太高、太嚴,應慢慢加“緊”。後期,為了進一步鞏固前中期的效果,並促使他們後期的良性發展,教師可以幫助他們製訂長遠的學習目標和計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他們的成績及時表揚、進步及時鼓勵。同時,可以對他們存在的不足之處予以批評。

(五)正確認識,點亮明燈

計算機給我們帶來了一個網絡經濟信息時代。網絡不是老虎,更不是毒品。我們強調的是,教師要戒除學生的網癮而並不是讓學生完全杜絕上網,與網絡絕緣。教師更不能“談網色變”。可通過組織全班學生開展辯論賽、演講、主題班會和作文等多種活動,讓整個班級的學生都能正確認識網絡的利與弊,讓學生知道,上網不僅僅是聊天加遊戲;讓他們懂得隻要正確對待網絡,加以合理利用,隻要我們“善假於物”則不僅不會上癮,玩物喪誌,而且可以讓網絡成為我們生活、工作、學習的好幫手。

總之,教師對於迷戀網絡的學生一個都不能放棄。教師通過教育,矯治學生的網癮;學生通過反思、預防、控製自己的網癮;教師通過引導,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而且可以教會他們怎樣做人。

三、全方位做好學生心理輔導工作的措施

(一)平等的談話式的輔導方法

談話教育是一門藝術。掌握好這門技巧,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通過與學生談話,發現學生的心理障礙,從而幫助學生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礙。每次找學生談話前,先把握好學生當時的實際心理,是揣測的、防禦的、恐懼的、沮喪的或對立的,針對學生的實際心理活動,采用相應的對策,打開學生的心靈之窗。

①放鬆學生的情緒。熱情地對待談話的學生,使學生產生一種親切感。可以從學生特長、愛好、拉家常引出主題,慢慢地引入正題,消除學生的戒備心理,使談話自然、和諧進行。

②隨時調整自己的思維,以適應學生心理的伸縮變化,隨機應變,恰當處理,使學生從不平衡到平衡,從不協調到協調。

③巧妙啟發學生開口談話,表述自己的見解。教師不能單純地講理、訓誡、批評,從而剝奪學生的說話機會,使學生反感,失掉輔導作用。

④向學生提供生活經驗,促進學生的模仿認同。

⑤善於選擇場合。對於不同類型的學生,選擇不同的場合,能產生最佳的效果。

(二)開設心理衛生課程

在這個問題上有兩種不同意見:一種認為心理輔導與教育要從提高學生的認識出發,因此要以開課的形式向學生傳授心理學知識,開展輔導、訓練;另一種人認為注重心理學知識傳授是不可能的,因為學生掌握心理學知識不一定就帶來心理素質的提高,而且上課方式有可能使心理輔導本身喪失其固有的某些優點,因而主張以活動為主。但共同性都是強調心理輔導與教育一定要多開展貼近學生生活的各種活動。所以要因地、因時、因人而定,不能把課程化與活動化相對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