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教師轉變角色:應做學生的心靈導師(1)(1 / 3)

16.做好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

現在的學生麵對種種壓力,特別是升學的壓力,出現了較多的心理問題,如苦悶、彷徨、抑鬱、自卑等,並引起厭學、恐學、情感脆弱等現象,為此,作為教師做好學生心理輔導工作,顯得十分重要。心理輔導,是指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的原理和方法,有意識、有目的地對學生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遇到的一般心理問題,給予直接或間接的心理輔導,並對這些心理障礙或輕微心理疾病進行診斷和矯治的過程。

一、減輕學生心理壓力,保持學生心理健康

許多人把學生“健康成長”僅等同於學生的身體健康和智力發展,而真正意義上的健康,不僅指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且心理健康狀況更為重要,它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綜合素質的形成和提高。近年來,在學生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欠佳的狀況,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由於心理壓力過大導致一些心理疾病或產生一些心理障礙,其中一些心理疾病已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學生心理調查情況

寧夏某中學的王老師在高一年級的學生中做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調查結果表明:45%的同學進入高中以來感到不快樂;52%的學生對學習感到很厭煩,其原因是學習壓力過大,課程較之初中難學,學習效果不明顯,學習成績不如初中;37%的學生感到學習競爭壓力大,自信心不足、壓抑、焦慮、膩煩;23%的同學認為同學之間的關係不好處,缺少友誼和交流,他們感到孤獨;27%的學生不願與家長溝通,原因是家長、老師隻關心他們的考試成績而忽視了他們的內心感受;78%的學生在家學習時喜歡關著門,原因是討厭家長監督;60%的學生感到鬱悶時喜歡找要好的朋友或網友傾訴;27%的學生認為自己存在一些心理問題,如逆反、偏執、緊張、抑鬱、恐懼等。以上一連串的數據已經折射出了在新環境下高一學生的亞健康心理表現。對於這些心理症狀,如果教師不能給予及時的重視和指導,就可能成為學生外在行為失調、過錯行為頻繁的潛在因素。因此,對於學生教師應充分認識和了解其心理特點,對症下藥,努力調整學生的心態使他們健康成長。

(二)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因素

在新的環境下,學生的亞健康心理表現是各不相同的,但其根源主要是來自各方麵的壓力。

1.學習壓力

現在學生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特別是學生進入高中後,課程門類增多,內容加深,考試的難度明顯增加,高中階段更側重於對學生能力方麵的考查,學習方法也有所不同。而初中階段各學科所涉及的知識少而淺,學生習慣了突擊複習,當然突擊強化在初中也許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而在高中效果就不那麼明顯了,學生常常顧此失彼,再加上高考升學率的巨大壓力,使整個校園形成了壓抑的心理氛圍,大多數學生感覺就像進了“高壓鍋”,如果不及時打開減壓閥,他遲早會變成一顆“定時炸彈”。

2.家庭因素

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過於看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分數成了衡量學生好壞、優劣的唯一標準。還有目前盛行一種家教風,相當數量的家長不惜高薪聘請名師為孩子單獨施教,學生時時生活在高額費用陰影之下,當學生成績滑坡時,家長的批評、埋怨、責罵多於鼓勵,懲罰多於體貼、關心和理解,學生因此產生恐懼、緊張、失敗的心理壓力。

3.學校因素

目前,應試教育仍占據主導地位,各種課程占用了學生幾乎全部在校時間,學生每天要上8節課,上課時間占據學生全部在校時間的70%,回家後學生還得應付大量的家庭作業,學生有了沉重的學業負擔和心理壓力。另外,特別是高中階段意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一節課的課容量很大,教師不可能像初中教師那樣把每一個細節都麵麵俱到,有些反應慢的學生學習起來很吃力,長此以往,就形成了消化不良症。尤其對於一部分女同學來講,當遇到一些理科方麵的難題時,她們就望而失措,進而產生了厭學情緒,有位女同學曾經對老師說:“我活得一點也不快樂,每天我的心都收得很緊,考試時焦慮,考試後心痛,害怕進校園、進教室,更怕見老師見父母,我每天在自責中生活。”

4.社會因素

如今,社會上總不時地掀起一股股時尚熱潮。如:追星熱、網絡熱、選美熱、超女熱等,他們無意在誘惑著中學生的心靈。“外麵的世界很精彩,也很無奈”,外麵的世界一方麵誘惑著他們,而另一方麵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所形成的壓力卻令他們失望,令他們感到迷茫、煩惱、苦悶、悲傷。

當然,在中學生所麵臨的種種壓力中,由於學習所帶來的壓力是產生心理壓力的主要根源。學習壓力過大會造成學生心理與情緒困擾,包括:焦慮、緊張、不安、沮喪、煩悶、易怒,不能集中精力,以及記憶力減退等。如果這種壓力長期得不到緩解的話,必將會誘發一些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礙。心理學家漢斯·塞爾耶曾提出人的機體對壓力的反應有三個典型的階段:恐懼-抵抗-衰竭。也就是說,一個人長期承受的壓力過多、過重,會誘使腦功能損失或喪失,甚至引起精神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