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教師轉變角色:應做學生的心靈導師(4)(1 / 3)

班集體擁有共同的奮鬥目標,是和諧班級的重要標誌,對提高班級的凝聚力和戰鬥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製訂班集體目標和決策時,教師廣泛聽取每一位同學的意見與建議,由全班同學集體製訂。接著由班委會討論修改,出台方案。最後經過“學生委員會”的監督與認同後正式確定。這樣製訂出來的班級奮鬥目標,大家真正感到是他們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因此,能夠以積極的態度去執行。

3.給學生監督權

因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在班級自我管理或執行班規、班約的過程中會出現個別不公平、不合理、相互包庇的現象,一旦有這種情況出現,學生自主管理的效果將受到影響,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

(1)成立具有紀律仲裁權利的“學生委員會”,他們參與調查、取證、旁聽,並提出處理意見。同時,“學生委員會”還承擔學生中一般違紀和糾紛的處理。

(2)建立“人人督我,我督人人”的監督機製。一是建立“一對一”督察製度,即人人要負責監督一位成員的工作是否公正、合理,及時了解廣大同學對各級幹部的工作意見,並向班主任彙報,同時提出建議。對不合理、不公正的做法給予記錄。每月舉行一次“民意調查”,檢查各級幹部的工作表現。二是設立“監督接力本”製度。由班主任把“監督接力本”傳給課堂上負責監督的同學,並由這位同學像接力賽一樣傳給下一個監督的同學,負責監督的同學親自做好記錄,紀律小分會的同學根據“監督接力本”的記錄情況做好相應的總記錄。有了這樣的措施,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不公平、相互包庇、執“法”不嚴的現象,保證了學生自我管理有章可循、有據可查,使學生自我管理條理化、規範化,也能使同學們樹立民主意識,為將來走向社會做好準備。

4.給學生評定權

在對學生進行整體素質評定中,把評定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根據每位同學在本學期各方麵的表現情況,參照由學生自訂的“學生操行評定細則”,參與對他人及自我的評定,以改變過去學生被動接受班主任鑒定的方法。在學生自評、他評的基礎上,再進行集體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三級評定製度。這樣的評定,不但更趨公正、合理,也更容易讓學生接受。

18.培養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學生自我管理是指在班級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己去管理,以達到自律、自主、自立。它是主體教育的重要表現。而實施主體教育,必須改革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教師要由傳道者向顧問、助手、參與者轉變,在教育中不再是把外在的現成的知識、觀念、規範灌輸給學生,而是通過啟發、點撥、提示、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領悟觀念,內化規範,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自主地、主動地成長起來。

一、自我管理能力的薄弱製約了學生的發展

學生生活是為人生,也是為未來工作準備的最重要的階段。學生在校不僅要儲備一定的專業知識,還要學會做人的道理,掌握處理問題的方法。隨著學校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學生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思想和行動上呈現出許多新問題。

許多青少年由於家庭的溺愛,進入學校後脫離了家庭生活和原有的學習規律,自理能力差,隻要他人的照顧和服務,不懂得關心和尊重他人,顯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依賴性;有的學生把學校生活看得過於神秘,感到“理想”與現實脫節,不適應學校生活規律,思想上心灰意冷,行為上措手不及,因而天天沉迷於網吧、遊戲廳;有的青少年開始對美和異性有所追求,出現談戀愛的傾向,有的學生往往不能正確對待,以至於不斷幹擾和影響他們的學習;青少年學生中出現諸如“老鄉觀念”“哥們義氣”等不安定因素,團夥違法犯罪尤為突出;有的學生勞動觀念淡薄,出現生活拖遝、紀律鬆懈、作風散漫等現象;臨近畢業的青少年學生,有的不能正確處理個人誌願和國家需要的關係,片麵強調個人要求,對未來的期望值過高,有些學生擔心自己不能適應社會,出現一些思想顧慮。這些思想上的波動和行為上的偏差,暴露出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薄弱。

二、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應遵循的原則與要求

(一)適應社會需要的原則

當今社會是一個高速發展、激烈競爭、優勝劣汰的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社會生產也由勞動密集型迅速向智力密集型轉化,社會對勞動者的數量要求會越來越少,而對素質要求卻越來越高,競爭將會更加普遍、尖銳、激烈。要想在這樣的社會中立足,成為強者,就必須具備善於學習、善於應變、善於競爭、善於決策、善於調控等基本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