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關於做好國際台僧伽羅語廣播專題節目的思考(3 / 3)

三、關於專題節目形式創新的建議

有了好的稿件和較高的播音水平並通過精心的編輯和製作,就可以創作出具有較強可聽性的專題節目,並達到不錯的傳播效果。然而如果每期節目都是以播音員播音、穿插音響的形式呈現,就未免太過單調。作為國內媒體的受眾,我們應該都會有這樣的體會,那就是不論是電視還是廣播,談話類節目都大行其道。通過談話類節目可以看到、聽到主持人之間、主持人與嘉賓之間以及嘉賓與嘉賓之間的實時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這類節目聽起來氣氛比較輕鬆,其口語化的內容也更易理解。這些是談話類節目吸引受眾的主要原因。通過網絡收聽斯裏蘭卡廣播電台的CITY FM等僧伽羅語本土廣播節目,可以發現談話類節目在斯裏蘭卡的廣播媒體節目中同樣占據了主體位置。可以說除整點新聞之外,很少聽到播音類的節目。由此看出播音類的節目在斯裏蘭卡也已逐漸“失寵”,對於我們來說,如何大力開展談話類節目應逐漸提上日程。

當前,僧伽羅語廣播部的《周末之夜》、《每日漢語》和《中國見聞》等節目已固定為談話類節目,通過聽眾來信反饋可以看出這些節目的收聽率很高。另外通過和聽眾打電話、采訪聽眾的方式呈現的《俱樂部之聲》和《聽眾之聲》等節目也受到了聽眾的喜愛和關注。《社會生活》和《中國經濟》節目正逐漸由單一播音的方式向兩個主持人的談話類節目轉變,但目前其內容仍近於“播”而未達到“談”。《中國婦女》、《民族風采》等專題欄目目前也隻是由一名播音員講述“中國的事”。如果在有了適合談話形式的題材時,能夠通過中、外兩位主持人的討論、交流,在節目中加入雙方的觀點、看法、感想等內容,一定可以使節目從形式上和內容上都得到很大的提升。開展談話類節目固然要麵對很大的困難,如亟需培養主持人、提高主持人的語言水平和知識水平、需要加強節目策劃等等。但若要提高我們的節目質量和收聽率,這也是非常值得一做的努力。

四、加強與聽眾的及時溝通

目前,國際台僧伽羅語廣播與聽眾之間進行的溝通主要通過信件、電子郵件等實現,我部每月收到的聽眾來信都數以萬計。然而受條件所限,大多數聽眾還隻能依靠寫信與我部門進行溝通。而我們則需要及時地了解聽眾新的需求以及聽眾對於剛播出節目的反應,以便更好地進行今後的工作。同樣費心費力做出的節目,也許有的節目聽眾反應並不理想,其問題出在哪裏?我們怎樣將自己想表達的與聽眾想聽到的更好地結合?如何加強與聽眾溝通無疑是僧伽羅語廣播專題欄目麵臨的最大問題。不過,目前斯裏蘭卡的內戰剛剛結束,該國即將把重心重新放到其經濟發展上。相信隨著其信息產業的發展,我們與聽眾的溝通會更加便捷、更加多渠道化。

(作者單位: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僧伽羅語部)

[1]王永亮:《傳媒精神》,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283頁

[2]李長春:外宣工作要貼近中國實際貼近國外受眾 南海網http://www.hinews.cn時間:2009-07-24

[3]王永亮:《傳媒精神》,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285頁

[4]王永亮:《傳媒精神》,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28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