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關於做好國際台僧伽羅語廣播專題節目的思考(2 / 3)

以《中國婦女》欄目為例,如《女歌唱家才旦卓瑪》、《越劇名家茅威濤》、《將歌聲帶給全世界的苗族三姐妹》、《編織美麗生活的紅瑤女》這樣的節目,既講述了中國女性成功、成才的故事和少數民族婦女的生活狀態,又向受眾介紹了獨特的中國文化,達到了“一箭雙雕”的目的。另外,斯裏蘭卡女性整體的受教育程度比較高,他們尤其希望了解自行創業的女性、女科學家、女政治家、女藝術家等成功女性的故事。這類報道不僅可滿足其收聽需求,也可從側麵反映我國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在往期的婦女節目中,如介紹女指揮家鄭小英、前副總理吳儀、俏江南的董事長張蘭、盲人鋼琴調律師陳燕、中國環保行動先鋒廖曉義等廣播節目,都受到了斯裏蘭卡女性聽眾的歡迎。

3.注重節目的時效性

相對於新聞時事類節目而言,專題節目可以不注重其時效性。但是在比較特殊的時期以及有比較重要的新聞事件發生時,也應注意配合當下我國對外宣傳整體報道的重點,必要時趕製稿件播出。

2009年1月4日,陳馮富珍當選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在隨後的婦女節目中就安排播出《世界衛生組織新上任的總幹事陳馮富珍》。這樣的稿件就使聽眾了解到了關於中國女性的最新的發展動態。除這些“即時”動作之外,平時專題節目稿件的題材都比較廣泛,可以盡量將節目內容與播出日期協調好。就《中國婦女》節目來說,如在殘疾人日,播出《無腿更要用心走路的曾瑋》、《聾啞舞蹈演員邰麗華》等節目。在2008年發生“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後,依次編輯播出參加搶險救災的三位中國女兵、為保護學生喪生的三位女教師和80後年輕女孩赴災區擔任誌願者等一係列節目,以配合當時我國對外報道的主題和氛圍。而在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一周年之際,又播出《羌繡——北川婦女創業新思路》等反映災區婦女走出心理陰霾、勇敢麵向未來的節目。這一係列動作,既有時效性,又體現出對外傳播內容的“脈動”。正如張振華台長所指出的,要使我們的節目有深度、有厚度、有動感、有曆史感、有凝重感、有回味的空間,就不能僅僅停留在某個斷麵,而要聯係到昨天、今天和明天,特別要挖掘、反映隱含在某一事物內部的變化和變化的隱線,從而讓人感受到社會的律動和中國的脈動。[4]

4.注重使用音響

要把專題節目做得有聲有色,除了需要較高的播音水平之外,合理使用音響效果也是必要的手段。人都是容易被“故事”所打動的。但如果是單純地播稿、念稿,即便內容再好,聽起來也不免流於平淡,給人感覺不大可信,也容易讓人感覺枯燥。如果在節目中盡量多地安排人物的采訪錄音和音效等,則將大大增加其可聽性和可信度。為此,平時我也多留意並采用國內媒體關於女性人物的報道,這樣既可以豐富節目源,也可以從中直接采得音響使用。另外,可以分別讓具備不同聲音特質的播音員為節目的音響所涉及的男人、女人、老年人、小孩等不同的人物進行配音。這樣在一個節目中加入了多個人物聲音的因素,也會讓節目聽起來更加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