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關於做好國際台僧伽羅語廣播專題節目的思考(1 / 3)

劉暉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覆蓋斯裏蘭卡全境的僧伽羅語廣播自1975年1月1日開播以來,受到斯裏蘭卡各地聽眾的廣泛歡迎。多年來,國際台僧伽羅語廣播以其豐富多彩的節目內容、客觀的新聞報道和與聽眾較好的溝通而擁有穩定而龐大的受眾群。

在國際台對斯廣播的專題節目中,節目內容豐富、更加貼近聽眾的《聽眾信箱》、《周末之夜》等周末專欄一直是最吸引聽眾的名牌欄目。此外,工作日播出的《中國文化》、《中國風光》、《中國見聞》、《民族風采》和《中國婦女》等其他專題節目也受到了聽眾的廣泛好評和關注。本文是筆者關於做好國際台僧伽羅語廣播專題節目的思考。

一、重視專題節目的製作

目前,國際台僧伽羅語廣播大多數的聽眾是正在工作的青年人或正在接受教育、尚未走入社會的大中學生。這樣一個年輕的聽眾群體對遙遠的、一個正在崛起的中國是充滿了未知和好奇的。在我們閱讀聽眾來信時常常能夠感受到,大學生聽眾對我國的國家政策、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更感興趣;而占聽眾數量比例更大的中學生,更多地表示希望收聽關於中國自然風光的介紹和曆史、文化等方麵的節目。因此,介紹和體現中國的悠久曆史、璀璨文化、地大物博和發展變化的專題節目對這些年輕聽眾來說非常具有吸引力。另外,由於斯裏蘭卡信息產業發展相對落後,目前通過網絡收聽廣播的聽眾仍占少數。因此要將稍縱即逝的線性廣播的效果發揮到最佳,就必須要加倍重視專題節目的製作,從內容、形式、語言、聽覺效果等各方麵都要精益求精。涵蓋內容廣泛而豐富的、好聽的專題節目是可以迅速培養受眾收聽興趣、增進傳播效果和提升國際台知名度的。同時,通過專題節目的“軟滲透”作用,可以達到宣傳中國、介紹中國的國家政策和樹立中國形象的目的。如《中國“關愛女孩”行動》、《中國兩會上的少數民族女代表、女委員的故事》、《投身藏學研究的旺希卓瑪》等《中國婦女》往期節目,在講述這些人物故事和相關事件的同時,也反映了我國政府對少數民族的優惠政策、自由的宗教信仰政策和對婦女事業的扶持等。通過《聽眾之聲》欄目采訪聽眾得知,這類節目都給聽眾留下了印象,並使他們對中國的國家政策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這說明,隻要善於挖掘題材、把握受眾心理,就會取得非常好的、立竿見影的傳播效果。

二、怎樣做好專題節目

1.讓聽眾了解真實的中國

雖同屬亞洲,但斯裏蘭卡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對於遙遠的中國知之甚少。因此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讓斯裏蘭卡的受眾了解真實的中國,這同樣也是受眾的需要。傳播學認為,信譽是對外傳播建立有效說服的核心所在。在製作對外廣播專題節目時,尤其要加強對我國的社會福利、人權狀況、宗教信仰政策、少數民族政策的報道。從傳播方法上來說,雖然講的是“政策”,但如果能以小見大,圍繞人的家庭、人的事業、普通人的生活進行報道,就會比我們在新聞節目中生硬地宣傳要更加有說服力、更加深入人心。總之,關於人的故事通常具有超越國界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感染力和穿透力。[1]

2.善於用文化“說話”

在2009年4月召開的中央對外宣傳工作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強調,要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多創作既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又符合國外受眾心理和鑒賞習慣、為他們所喜聞樂見的作品。[2]

國際台有位老領導指出,外國人有可能不喜歡中國的製度,但對具有悠久性、豐富性、獨特性乃至神秘感的中國文化往往很感興趣。事實上,確實有不少外國人正是從曆史、文化這個角度尊重中國、向往中國的。[3]在斯裏蘭卡,遍布全國各地的中國武館吸引了眾多年輕人學習中國武術,很多學校也開辦了中國武術的課程,這是早年中國武術電影風靡全球的結果;由國際台主辦的廣播《孔子課堂》在科倫坡蘭比尼學校一經開辦,立刻就有上百名各年齡段的斯裏蘭卡人報名參加。這些都體現了中國文化的魅力。結合斯裏蘭卡受眾對於中國的信息需求,可以說中國的“文化”是最能吸引他們的。因此,要貼近受眾,就要將中國文化的元素融入、滲透到我對斯廣播的各個專題節目當中。以文化作為切入點,用文化的內涵來展示我們的價值觀念和政治立場,同時以受眾更易理解、更易接受的方式進行信息的傳播,就會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