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博
“外媒總是以固定的思維模式看中國。”[1]當我們認真梳理近些年來西方媒體涉華報道時,一位媒體人發出這樣的感歎,似乎一點也不奇怪。
誠然,近年來,由於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2009年以後,其在全球金融危機的陰影下表現出的活力,不由得令世界刮目。然而,分析涉華輿情,外媒的偏見和不實報道,甚至惡意、歪曲仍是隨處可見。外媒的偏見表現在哪兒?緣由何在?中國媒體和媒體人應該有怎樣的覺悟和行動,才能在世界麵前呈現出一個客觀、全麵、發展、變化中的中國形象呢?本文將分三個部分來闡述。
一、外媒涉華報道的基本情況分析
描述外媒涉華報道的基本情況,可歸納為以下幾個關鍵詞:“不了解,不直接,不評判,不公正”;也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的結論:涉華報道由一味負麵開始有所變化,趨向一個接近真實的中國。
1.不了解
有時候,人們喜歡或不喜歡,都並非因為對某個事物很了解,恰恰相反,是因為很不了解。
一位旅居非洲的資深媒體人曾撰文說,塞內加爾有兩家報紙,一家叫《太陽報》,一家叫《南方日報》。《太陽報》所刊登的,多是讚揚中國的,如,價廉物美的中國貨的湧入,使收入不高的非洲普通人生活得到改善;由於中國承攬富國不願接的大批基礎項目工程,非洲有更多的人用上電、更多的村子通上車,等等。而《南方日報》則經常批評中國,腐敗橫行、法製不健全、治安惡化、民主人權倒退等等。
據作者說,給這兩家報紙投稿的人真正到過中國的沒幾個。但為何看法卻有如此之不同?不了解實情,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2.不直接
近些年,中國的發展有目共睹,但是更多的國外受眾是如何了解中國的呢?
據《環球時報》報道[2]:瑞典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每日新聞》名記者佩爾·阿林,隻在1985年和2000年到過中國,間隔十五年,累計停留時間不足3周,卻是該報撰寫涉華評論最多的人,他資料的主要來源是美聯社、路透社等西方大媒體對華報道的二手材料。
公眾所看到的信息是這樣不直接並幾經轉手,其公正性就可想而知了。
3.不評判
歐陽華(Franois Hauter)是法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費加羅報》的前駐華記者,曾在中國生活過六年。在2007年7月23日至8月25日,由他執筆的“中華之旅”的夏季係列報道,共三十篇通訊在《費加羅報》推出。想把中國當一麵鏡子來反觀西方的歐陽華說,他希望在對比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存在的巨大差異中,分析東西方價值觀的距離。中國能給世界帶來什麼,中國人要在世界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這是他最終想要探究的問題。歐陽華坦言,至今還沒有答案,他隻能把一些客觀事實呈現出來任人評判。
像歐陽華這樣的外國記者不在少數。由於新聞理念的不同,他們以西方傳統新聞理念強調的所謂“客觀”為標準,約束其新聞實踐,遵循“新聞隻記錄變化”的基本理念。
4.不公正
對一些外媒涉華報道中偏離事實的報道,中國公眾常常以“妖魔化”來表達不滿。
2008年北京奧運會召開之際,BBC電視專題節目“全景”欄目組與中方某公司聯合拍攝了一部反映當代中國情況的紀錄片。該節目組用常見的家用攝像機,沿奧運聖火在中國境內傳遞的線路,拍攝沿途見聞。8月1日,BBC將這次拍攝的成果以《中國的奧運承諾》為題播出,主要內容卻偏離了反映中國人民對奧運的期待和中國近年來的發展成就的主題,僅專注於中國的人權、地震災區的學校建築質量等問題。
從上我們不難看出,外媒涉華報道的來源和其立場的偏頗,反映出目前涉華報道的一個基本情況。國統計稱,在總共243篇涉華文字報道中,客觀報道64篇,占報道總數的26%,偏見報道83篇占34%,平衡報道96篇占40%。[3]
關注西方主流媒體,我們也發現了一些明顯變化。2009年是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美聯社說,慶典的規模,反映出中國人對新中國成就的自豪感——中國從飽受戰火摧殘的貧窮國家,變成了一個經濟和外交大國。英國《金融時報》說,如果說去年奧運會給中國人提供了一個展示其成就的機會,那麼10月1日的閱兵式則讓人們銘記中國不斷增強的實力。法新社說,閱兵將展示中國自主研製的最新武器,同時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力量。[4]
二、外媒涉華報道發生變化的原因分析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就西方主流媒體涉華報道進行過課題研究。課題組負責人周慶安博士將西方涉華報道分為客觀、平衡、偏見三種類型:平衡報道是指正反兩方麵,或者官方、非官方的聲音都出現的報道;客觀報道主要是指純粹的事實報道;偏見報道指的是那些歪曲的、妖魔化中國的報道。[5]
以此為據,分析外媒涉華報道偏頗的原因,筆者將其劃分為以下幾種:
1.“中國威脅說”異化中國形象
由於政治製度的不同造成意識形態的不認可,甚至敵意,進而引發的缺乏真實性和帶有偏見的報道,在西方主流媒體的涉華報道中仍占有相當的比重。西方的媒體和受眾絕大多數對中國的認識還停留在過去久遠年代。盡管西方媒體涉華報道中,使用“赤色中國”這類詞語的頻率在減少,對中國發展的評論也越來越趨於理性客觀,但伴隨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種種關於中國發展道路的傾向性議論不僅沒有停息,新的論調正不斷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