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共和黨為激發公立學校的辦學活力,提倡自由擇校以促進公立學校間的競爭,提高教育質量。到20世紀90年代,磁石學校成為自由擇校的組成部分。
3.教育券計劃
教育券計劃是引進市場經濟規律辦學的嚐試,學區按生均教育經費給予學生教育經費代金券,學生可自由選擇公立或私立學校,學區在學生注冊時根據教育券為每所學校兌現教育經費。目前米窪奇(威斯康星)和克利夫蘭(俄亥俄)是美國僅有的兩個由公共資金支持教育券計劃的城市。
米窪奇的教育券計劃最初是由黑人提議的。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取消學校種族隔離並沒有給黑人教育帶來好處,在強製校車計劃下,黑人的輟學率不斷上升,學業成績卻一路下降,留級的人數也越來越多,黑人強烈要求州和地方為黑人提供好的學校,好的教育。
1970年,黑人家長們首次提出了教育券的想法並要求400萬教育券撥款,家長們的提議遭到教師工會和全國有色人種促進會(NAACP)的強烈反對(目前這兩個團體依然反對此計劃)。1989年,在經過了無數次的爭論後教育券計劃終於獲得通過。
教育券計劃在給予家長為孩子選擇學校自由的同時將學校置於相互競爭的境地,對於黑人來說這不是件壞事。黑人之所以反對種族隔離的學校,是因為被置於隔離境地的黑人所受的教育是低劣的。
取消隔離是必要的,但黑人需要的不僅僅是這個。正如杜波依斯所說:“黑人既不需要隔離的學校,也不需要混合學校,他所需要的是教育。”教育券計劃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黑人家長為孩子選擇更好的教育的需求。
其他的學校選擇計劃還有很多,如特許學校、二次選擇等。特許學校是由公費舉辦的自治學校,一般不受政府直接控製,但須達到政府規定的辦學標準。許多州的特許學校法律都要求這些學校要達到種族平衡或反映社區種族構成的多樣化,有些州要求特許學校必須主要為處境不利的學生服務。二次選擇是為那些在正常的公立學校環境中感到困難的學生提供的可選擇性學校及課程計劃,這些學生中有退學的、懷孕的、生育孩子的、被學校開除的等,而這些學生中黑人占了很大的比例,二次選擇為這些學生提供了重獲成功的機會。
各種學校選擇計劃不僅正在改變著美國組織教育的方式,也在改變著美國人關於教育的看法。反對學校選擇的人認為這無助於學校種族多樣化,支持者認為這可能導致自由選擇和多樣化雙贏的局麵,因為給予家長選擇權並不意味著他們會自動選擇種族單質學校。
第二節取消學校種族隔離的結果和未來發展趨勢
持續了40多年的取消學校種族隔離不僅導致了美國教育的深刻變革,同時也極大地改變了美國社會的麵貌,但取消學校種族隔離給黑人帶來了什麼呢?未來的學校一體化將走向何處?人們對此仍眾說紛紜。
一、取消學校種族隔離的結果
有人認為取消學校種族隔離是一個成功的政策,這種成功既表現在人們的種族偏見在減少,又表現在黑人學業成績的提高上。20世紀60年代以來,黑人與白人受教育程度的差別已減少到1%以下,威利斯·郝利將其歸結為學校一體化的結果,他發現1968~1976年期間黑人的輟學率下降了50%,而據卡爾·提奧博和佛蘭克林·威爾森的研究,這期間學校間的種族隔離減少了50%。20世紀80年代全國取消學校種族隔離研究小組認為學校一體化在增進種族社會互動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發現學校種族一體化不會使學校內暴力增加,相反,由學校一體化導致的種族接觸的增加是友好的,而且在沒有隔離的環境中,黑人比白人的偏見更少。在黑人教育質量提高方麵也有研究證實學校一體化給黑人帶來了實惠。根據1985年全國教育研究所的研究,當時全國有1750個學區采用各種有效的取消學校種族隔離計劃,這些計劃最先在城市中心的小學實施,後逐漸推廣到中學,進而被一些郊區和農村的學區采用。在1972年,即學校一體化的高峰時期,50%的公立學校學生家長將其子女就讀的學校評為A級或B級,隻有5%的家長對學校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