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任何被研究的對象首先應當研究自身,不應當將與其無關的範疇強加於它。根據這些原則,我們沒有權利在波蘭語變格中承認元音詞幹的存在。講波蘭語的人感覺不到波蘭語名詞性詞語中元音詞幹的存在。
事實上,無論詞幹,還是結尾都不存在,隻有說出的詞語才是實際存在的。我們以科學目的為出發點,將詞幹和結尾從詞語中分離出來,但是這種分離不應當失去客觀基礎。語言感覺本身能夠認知和判斷詞幹和結尾。
所有的語言學家都同意,結尾會隨著時間而變化。那麼為什麼詞幹就不能變化呢?為什麼隻有詞語的結尾服從於發展規律,詞頭卻被排除在外呢?
認可所有印歐語言變格和變位詞幹一致性,好像就應當證明這些語言的統一性和親屬關係。但是應當考慮到,物體的形式和特征並不會永久存在,隻有發展規律才是永恒的。
甚至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在語言感覺中以前的詞幹的結尾開始承擔起結尾的角色,或者整個結尾,或者隻是部分結尾。我們應當注意在波蘭語變格中結尾和詞幹之間界限變化的類似過程。
比如,單數呼格的結尾e(boe,orle,bracie)u(synu,duchu,wragu,koniu)o(ono,siostro)區別於以前的詞幹。現今的波蘭語的陽性和中性單數的第三格和地點格結尾就是由一部分以前的詞幹或者其他名詞中發展而來的。而在陽性單數第三格詞尾oυ'i(synowi,woowi,domowi),陽性複數的第一格詞尾oυ'e(synowie,panowie,ojcowie),陽性和中性的單數第五格的詞尾em(bratem,synem,sianem,polem),在陰性單數詞尾(on,wod,ryb)中至今還保留著部分以前的詞幹和部分以前的結尾在一起的現象。
同樣,德語中的詞尾er(Drfer,Bücher,Lcher,Huser,Gtter,Mnner)en(Menshen,Frauen,Gedanken)是以前變格詞幹結尾部分的繼續。
總之,考慮到呈現在麵前的實實在在的詞語和講這種語言的人的感覺,我們認為在波蘭語中隻有輔音詞幹。而且,很容易做出結論:根據詞幹劃分變格是不可能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