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不要吝嗇對別人的讚美(1 / 2)

我們活在這個世上,除了麵包大米之外,似乎還需要些別的。這不是你或者我或者什麼聖人能決定的事,或者可以算是我們的本性吧。還記得別人(也許是你的爸爸媽媽)第一次讚美你是什麼時候嗎?還記得那個時候,你是怎樣興奮的無法入睡嗎?還記得那時的美妙感覺嗎?

隨著我們的成長,或許我們已經不會為了別人的一句讚美而徹夜不眠,但是我們聽到讚美時的美好感覺並沒有因此而淡化……

一句輕輕的誇獎,能使別人如沐春風;一句真誠的讚美,能使別人高興無比。美國著名作家詹姆士有句名言:“人性中最本質的願望,就是希望得到讚賞。”

俄國文豪列夫?托爾斯泰說得更深刻:“稱讚不但對人的感情,而且對人的理智也起著巨大作用。”因此,我們要學會讚美別人。

一句簡單讚美的話,從我們嘴裏說出來,也許算不了什麼,但對被讚美者來說,意義卻非同凡響。它可以使人精神振奮,甚至會由此改變他的一生。卡耐基就曾用這種方式使他的一位學員改變了人生道路。這位學員叫比西奇,在卡耐基的學員中表現得不盡人意,因此,曾有中途而退的想法。卡耐基用熱情的話語開導他、用讚美的話語鼓勵他,使他喜出望外,對自己充滿了信心,並決定留下來繼續學習,終成學業,做起了了不起的工作。

但,在這裏要提醒大家,讚美和恭維要區分清楚,恭維別人往往包含著不可告人的目的,或者有求於人,或者怕於人,並不是發自內心。朋友相處,說話要真誠,一味的巴結恭維,就有點虛情假意,不但別人聽著不順耳,被恭維者也覺不快,甚至因此而失去友誼,喪失人格。

讚美,猶如一束溫暖的陽光。有了它,我們人與人之間才會變得更加和諧,更加美好,我們的友誼之花才會愈開愈豔!

讚美別人,好像用一支火照亮別人的生活,也照亮自己的心田,有助於發揚被讚美者的美德和推動彼此友誼的健康發展,還可以消除人際間的齬齟和怨恨,讓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變得更為融洽和諧。

讚美別人,對一些人來說,有時是一種應酬、一種需要,有時其實是讚美自己。

有一場演講比賽,是以“人生”為主題的。有一位高位截癱的青年講完後,坐在輝旁邊的一位中年人深深呼出一口氣,興奮地朝輝轉過頭連聲稱讚:“了不起,了不起,這才是演講,這才是人生啊!”其實,輝和他並不相識,而且他也不知道輝將是下一個演講者。的確。那位青年演講的樸實無華,以真情打動了人心;而輝卻正想著自己的演講,況且,他也算是輝的“對手”吧,雖然感到他的演講很成功,卻沒有十分投入,隻是以一種旁觀者的態度來看待的。中年人誠摯和充滿感情的讚美,立即使輝慚愧起來。當輝登上講台後,開場第一句話竟是對剛剛搖著輪椅離開的那位青年,或者說是“對手”給予了讚美。在輝演講的過程中,輝感到全場很靜,演講也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就在輝結束演講走向座位的時候,輝看到那位中年人衝自己使勁鼓掌,兩次把手舉過了頭頂。

有這樣一個故事,古時候有兩個人,一個叫祝子園,一個叫唐淩,他二人將到京城任官,臨行前,到老師家中辭別。老師囑咐他們道:“現在時局走正道是行不通的,你們去京城做官,對上應恭謹,這叫送高帽子,能如此,不僅不會得罪人,還容易把任何事情辦好。”唐淩讚歎地說:“老師的話實在太好了,今天像老師這樣不喜歡高帽子的有幾人呢?”老師聽完後十分高興。回程中,唐淩就對子園說:“你看!高帽子又送出去一頂了。”

中國人是一個含蓄的民族,大都不太習慣直截了當地讚美別人,我們常聽到的是“盡在不言中,他(她)都知道啦!”真奇怪,他又不是你肚子裏的蛔蟲,你不說,人家怎麼會知道呢?

人人都有讚美別人的能力,隻要我們主動說、經常說,讓它變成一種習慣,那就行了。

養成讚美人的習慣必須從家裏人做起,而最應該、最值得且最少得到讚美的人就是家庭主婦,家庭主婦每天打掃庭院、整理房間、料理三餐、洗衣服、擦地板,那是一份既辛苦又枯燥的差事。可是日複一日,習以為常,大家總認為主婦理家理所當然,都忘記了讚美是主婦惟一能得到的報酬,也是她最應得到的一份報酬。

至於對待孩子,做父母的都知道,一句讚美的話勝過十句責罵。可是知道是一回事,實行又是一回事,結仍舊是苛責多過誇獎,這一點值得檢討與改進。

其實讚美不需要花錢,隻需要動一點腦筋,動口說幾句或動筆寫幾行即可,小小投資,回報卻很驚人:美言一句三冬暖。我們均應牢記馬克吐溫的一句話:一句讚美的話可以使我受用兩個月。

一個經常讚揚子女的母親會造出了一個圓滿快樂的家庭、一個經常讚揚學生的老師使一個班集體團結友愛天天向上、一個經常讚揚下屬的領導者把他的機構管理成團結向上的集體。看到這些後,我們也許就會由衷地接受和學會人際間充滿真誠和善意的讚美。